-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感染特征 临床上遇到以下情况,应考虑有无厌氧菌感染: 内源性感染,可及全身,多呈慢性 无特定病型,大多为化脓性感染 分泌物或脓液粘稠,乳白色、粉红色、血色或棕黑色,有恶臭,有时有气体 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长期无效 分泌物直接涂片可见细菌,但普通培养法无细菌生长 1.厌氧芽孢梭菌 (1)破伤风梭菌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2)产气荚膜梭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3)肉毒梭菌形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4)艰难梭菌的致病性 2.无芽孢厌氧菌 致病条件、感染特征及所致疾病种类 考纲要求 关键问题 1.名词解释:破伤风痉挛毒素 2.简答题: (1)破伤风梭菌的形态染色特征。 (2)破伤风梭菌的防治原则。 (3)破伤风梭菌的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4)无芽胞厌氧菌的致病条件和感染特征 。 * 根据对氧的需求,细菌可分为专性需氧菌、微需氧菌、兼性厌氧菌以及专性厌氧菌。前面我们学的主要是兼性厌氧菌,今天我们要学习专性厌氧菌。由于缺乏一些酶类必须在无氧环境中生长。 * 产气荚膜梭菌的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 是由于细菌产生的毒素(卵磷脂酶)分解蛋 黄中的卵磷脂所致,这一现象称可被相应抗 体所中和,为Negler反应 产气荚膜梭菌在牛乳培养基中能 分解乳糖产酸,使牛奶中的酪蛋 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氢 气与二氧化碳),将凝固的酪蛋 白冲成蜂窝状,将液面上的凡士 林层向上推挤,甚至冲开管口棉 塞,气势汹涌,称为汹涌发酵。 分 型 A,B,C,D,E 5个血清型。 对人致病的主要为A型。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 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和次要毒素及其分型 致病物质 α毒素 以A型产生量最大 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伴大量溶血、组织坏死、肝脏、心功能受损 在气性坏疽的形成中起主要作用 β、ε、ι毒素 引起坏死损伤和血管通透性增加 肠毒素:作为超抗原 所致疾病 气性坏疽 主要由A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 致病条件与破伤风梭菌相同; 潜伏期短,发展迅速,病情险恶,死亡率高,以组织坏死、气肿和全身中毒为特征。 组织坏死、血管内皮损伤,通透性上升出血、水肿、局部坏死 分解糖产气,压迫软组织、血管加重组织坏死(捻发音) 分解组织,病变迅速扩散,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食物中毒:主要由A型引起。 食入被大量细菌污染的食物(多为肉类) 临床表现:腹痛、腹胀、水样腹泻;可自愈 坏死性肠炎:主要由C型引起。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直接涂片镜检 深部创口取材涂片 革兰阳性大杆菌 白细胞少且不典型 伴有其它杂菌 早期诊断能避免病人最终截肢或死亡 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 接种血平板或庖肉培养基,镜检及生化反应鉴定 动物实验 如怀疑食物中毒,在发病后一日内,检出大于105病菌/克食品或106病菌/克粪便可确立诊断 (四)防治原则 预防 及时处理伤口,破坏和消除厌氧微环境 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 治疗 局部感染的处理 大剂量青霉素 气性坏疽多价抗毒素 高压氧舱法 三、肉毒梭菌 (C.botulinum) (一)生物学特性 芽胞呈椭圆形,粗于菌体,位于次极端,使细胞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 根据神经毒素的抗原性分A~G 7个型,各型毒素只能被同型抗毒素中和; 肉毒毒素不耐热,煮沸1分钟即可被破坏。 (二)致病性 致病物质 肉毒毒素 剧毒(对人致死量为1-2μg) 功能和致病机制与破伤风外毒素相似 破伤风痉挛毒素 肉毒毒素 对酸和蛋白酶的抵抗力 弱 较强 内化小泡 从外周神经末稍沿神经轴突上行 停留于神经肌肉接头处 编码部位 质粒编码 C,D型由噬菌体编码,其余由染色体编码 It is the most acutely toxic substance known, with a median lethal dose of about 1 ng/kg when introduced intravenously and 3?ng/kg when inhaled. This means that, depending on the method of introduction into the body, a mere 90–270 nanograms of botulinum toxin could be enough to kill an average 90?kg (200?lb) person. The estimated minimum human lethal dose of tetanospasmin is 2.5 ng/kgof body weight, or 175 nanograms in a 70 kg (154 lb) human. The lethal dose of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题(有答案)(地市级).pdf VIP
- CISA考试练习习题库(2025年第1部分).pdf VIP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分析.docx VIP
- T_CGSS 014—2020_老年人跌倒风险综合评估规范.pdf VIP
- 选区激光熔化技术下成形件表面质量及残余应力预测方法.pdf VIP
- 机电设备安装应急处理预案.docx VIP
- 2025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考试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个人简历——【标准模板】.doc VIP
- [富士康 索尼设备校正]SI-F209 Operation Manual (中文版).pdf
- 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doc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