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本一:
国文教员
国文之称,始于“五四”时期,是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学。
①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
没有什么难懂的。 (交代背景,“五四”时期,新旧交替。)
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
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
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
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 (教法独特,以
答疑解惑代替逐句讲解;为人师表,作者深得真传。)课文
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
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
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
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
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整体介绍国文教员的教书流程:自编油印教材,让学生
大量背诵,师者或长或短地发挥。师者执教看似随意而为,
实则匠心独运,其教法朴素,彰显智者风范,“做减法,少即
是多”,此处“面”的全局广度为后文“点”的局部深度做铺垫。
②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
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文后来都进
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
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现在
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
元培的 《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
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
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
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
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
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
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
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有远见,编纂古今文白入油印教材,“杂乱”贬义褒用,
肯定其涉猎范围广;有卓识,适度讲解,于精细之处见学问;
剔除避讳,人人平等,彰显着时代主题。目的引出原文后文
的对比、比喻论证,于“一乱一治”中立场鲜明,支持新潮,
反对守旧,斥责军阀为“率兽吃人”,揭露军阀指派军人“乱打
爱国的青年”是“野兽的派头”。
③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 《老残游记》的大明湖一段。
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 (要求严格,重视国
文传统教法的背诵环节,此为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积累方
法。)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是
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 《病梅馆记》。从他讲课
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 (文
学的领路人,其文学造诣、美学修养非同一般。)课文背完
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
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
古为今用,龚自珍托“病梅”议政,针砭时弊,形象地抨
击清王朝摧残人才的种种罪行,表达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
望;留白式教学,国文教员托“病梅”言志,希望学生“不要做
病梅”,而要冲破思想藩篱,做追求个性解放的热血青年,做
弘扬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精神的新青年。
④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 《看
山读画楼坐雨得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
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
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教词,他选了两
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罗衾
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
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寒冷有两种说
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
知识渊博,选材典型,对名家名作阐发精妙绝伦的认识
与见解;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引领学生自发自觉增知识、
长见闻。
⑤有意思的是他选了 《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
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
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
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所以项羽请他吃饭,他不能不去。
不能多带人,只带一文一武:张良、樊哙,这就够了。司马
迁讲完这段历史,最后一句是“立诛杀曹无伤。”这个“立”字
是什么意思?有人回答是“立刻”。又问:为什么着重“立刻” 自
己回答:因为这是和项羽通消息的内奸,非除不可,还要杀
得快。项伯对刘邦通消息,又在席上保护刘邦,也是内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