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学设计.doc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卖炭翁》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叙事诗《卖炭翁》通过刻画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叙述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本质,反映了中唐以后统治阶层直接剥削、压迫人民的社会现实,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注释读懂浅近文言文,而白居易的作品又是特别明白晓畅的,因此教授本课时,应当想方设法消除时代隔膜,让学生自主探究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以及他遭遇的成因,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和自读,诱导学生讨论、质疑,从而自主探究卖炭翁人物形象及其遭遇。 2、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卖炭翁悲惨遭遇的社会成因。 3、体会作者对以卖炭翁为代表的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重点】 明确卖炭翁痛苦、悲惨、无奈。 【教学难点】 深入发掘造成卖炭翁悲惨命运的社会成因及作者对黑暗现实的愤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即:文章应该为时事而著作,诗歌应该为现实而创作。这是白居易所提出的文学主张,对读书人而言,这意味着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白居易?)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他“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叙事诗——《卖炭翁》。 二、读题 卖炭:表明了职业、身份 翁:表明了年龄 三、读翁 诵读——读通诗歌 读准字音,尤其是红色字体。 读清节奏 译读——读懂内容 结合注释自读,并注意以下重点文言字词: 苍苍、营、翩翩、把、回车、叱、驱将、惜不得 自读检测 本诗叙述了何事? 卖炭翁烧炭、运炭以及炭最终被抢的故事。 跳读——读明人物 边读边圈画出写翁的文句。 说一说:从_________我读到了一位___________的老翁。(艰辛、不易、穷苦、无奈、可怜......) A白描手法:“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是外貌描写,诗人没有运用任何修辞手法,也没有具体的去写他的身材、长相,而只是抓住卖炭翁的特点来刻画,十四个字,字字都是在写烧炭的艰辛,字字都是在写劳作的不易。如果不是长期烧炭,怎么会满面尘灰?如果不是烟薰火燎,皮肤怎么会变成烟火色?手指怎么会变成炭黑色?如果不是艰辛劳作,怎么会两鬓苍苍,现衰老之态?)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是写心理活动,这个时候的卖炭翁,心中还有希望啊,这希望就是等到把炭卖了,就可以拿钱去买件衣服,可以去买点粮食。那我们不难想象,此时的卖炭翁已经是又冷又饿,也许家里都已经好几天揭不开锅了,也许一家老小都在眼巴巴的指望着这车炭来添置御寒的衣物,这车炭,就是全家老小的希望,所以,诗人才会刻画出卖炭翁此时矛盾的心理,明明衣服单薄,冷得哆嗦,可还是希望天气更寒冷些,这样这车炭就可以卖个好价钱,全家老小就可以捱过这个寒冬了。读到此处,无人不掬一把辛酸的泪啊!) B环境铺陈:“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这是环境铺陈,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夜,积雪已有一尺深,路上全是冰辙。“一尺雪”,路难行,“晓驾”,天未亮,“辗冰辙”,天大寒,这都是在铺陈卖炭翁的艰辛。而待他赶到市集门口时,时候已到晌午。可见运炭路途之远,也与首句“伐薪烧炭南山中”的“南山”形成照应。人和牛都又累又饿,哪还管那么多,一屁股就坐在了泥巴上歇口气,这里写出了路远、雪厚、车重、人苦。) C对比烘托:这首诗第一节写卖炭翁,第二节写使者,二者之间形成对比。第一层对比——使者与卖炭翁之间的对比。“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翩翩”写其姿态,有点儿反语的味道,讽刺这两名太监趾高气扬、横行霸道之嘴脸,黄衣、白衫写二人的穿着之华丽,色彩之鲜艳,与卖炭翁的满面尘灰形成鲜明对比,同时也暗暗点明了二者的身份,古代只有皇宫贵人才可以着黄衣。此外,“两骑”点明了使者坐的是马,而卖炭翁却是赶的牛车,在古代,只有达官贵人才能坐高头大马,从而二者之间身份地位悬珠立现。第二层对比——得到与失去的对比。“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使者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北边的皇宫走去。“手把”“口称”表现出其仗欺人的情景,“回”“叱”“牵”这一系列的动作刻画出其霸道凶残的面目!掌权者得来何其容易!劳动者付出何其艰辛!第三层对比——轻与重的对比。“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千余斤炭,本是卖炭翁一家全部的希望,可如今换回的只是轻飘飘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可卖炭翁能怎么办呢?不卖,等于是和皇家做对,那是自寻死路,只能“惜不得”,万般无奈、眼睁睁的看着使者把自己的千余斤炭拉走,那哪里是千余斤炭?那分明是卖炭翁连续几个月的辛苦劳作,那分明是是卖炭翁全家老小活下去的希望!可是卖炭翁的千般舍不得、卖炭翁的万般不愿

文档评论(0)

180****053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