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港区一小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说课稿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docVIP

黄石港区一小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1 古诗三首《夏日绝句》说课稿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doc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夏日绝句》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夏日绝句》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1128年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变,靖康知府赵明诚见大势已去于是携带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窜,当他们逃至今安徽省和县乌江口时,在这里停顿了下来,也就是在这个项羽拔剑自刎的地方,李清照看当下民族屈辱,山河破碎,感慨万千,于是面对着浩浩江水随口吟出这首诗。整个诗的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应当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成为鬼中英雄,直到今天还思念项羽,思念他那种死也不肯逃过江东的英雄气概。整个诗的文字高亢、激昂,字里行间,包含两段历史,三个典故,作者借古讽今,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设计理念:这是一首起调高亢的诗歌,诗人鲜明地提出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取向。根据这首古诗的特点,本教学以情为主线,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品情;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去体验、感受、升华、拓展;使学生自主地与文本、与诗人进行跨时空的心灵对话,感受诗人的爱国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二、说学情   学生目前通过反复的诵读,基本就理解古诗表现的意思和所叙述的事情。但由于其本身的年龄和阅历的限制,还是不能深入真切理解诗人的情怀。必须结合诗人当时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教师的适当指导品悟才能体会词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可能会在品悟的“意象”(形象)的时候把握不准,这里需要教师的耐心带着品悟.   三、说教法、学法   朗诵法:在反复散读、诵读、品读等各种朗读形式下,能让学生对诗词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和情感上的调动.   迁移法:通过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在情感。 比较法:通过分析比较该诗中所处两段历史的相同之处以及历史中人截然不同的态度,感悟作者的情怀,和文本的风格. 学诗五步:解题目 知诗人 读诗句 明诗意 悟意境   四、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 2.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3.通过熟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文,结合具体语境展开想象,从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诗人宁死不屈的品质,感悟其强烈的爱国热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诗人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一枚金币 教学要求: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感悟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   2.学习课文1-—20自然段,了解前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文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   2。根据文中三次出现金币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来教学。   (1——13)、(14——20)、(21——28). 三、学习课文1——20自然段.   了解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四、指导有感朗读1——20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一枚金币》的1至20自然段,边说边板书课文题目。   来,让我们打开书再一起读读,进入课文共同回忆一下.   2。学生齐读1到20自然段.(注意读书的姿势;用心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昨天学习的内容都想起来了吧,考考你们:谁发现儿子前两次拿回金币给父亲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答:发现相同的地方是:儿子的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两次拿给父亲,父亲都把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两次都笑笑地走开了.   师:儿子笑笑走开了,你的理解是:(那不是他自己挣来的,他不在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枚金币,看看与前两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21-—28自然段.(第三枚金币)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   师:认真读书,想想第三次与前面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这一次妈妈说不行,儿子出去挣钱,父亲又扔,儿子抓金币,父亲相信。   师: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2.学生提问,教师归纳。   3。带着同学提出的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父亲为什么后来相信了?从哪看出是儿子自己挣的?   4。生答。(儿子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抓出金币,大声叫到)   师:同学们原来是从儿子的表现中知道的.   5.生再读25、26段,找找儿子的动作(忙跑、抓、叫到),感受当时的心情.   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tianguichu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