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大学物理III》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docx

《大学物理III》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2 《大学物理III》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大学物理III是公共基础课,学分2.5、学时46,面向理工类学生,目的在于为学生系统地打好必要的物理基础,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物理知识是在人类追求真善美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天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渠道。 本节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课前带着问题自学,课中带着问题讨论分析,课后带着问题查阅资料完成作业,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导,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争学生将理论知识学通学活。教师在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中,通过几个案例,将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教学中,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课后借助慕课、学习通、QQ群、邮件等多维平台,发布调查问卷、知识点练习、单元测试、课程考试、讨论习题等,教师通过对学生历史成绩查询、课前课后资源学习记录、随堂测验分析、互动交流统计等对学生课后练习进行针对性辅导,反馈服务教学过程,实现对学生发展的动态追踪。 二、典型案例 1.案例简介 本案例所属章节是第十五章量子物理的第二节,教学内容为光电效应与光的波粒二象性,在这节的教学中主要融入的思政元素包括科学家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太极阴阳转化的辩证思想以及中国科技成就。2.案例 第一阶段:布置学习内容,在学生通过在线学习进行课前预习;课上让学生分组交流预习内容,并推荐代表总结讲述,其他同学可做补充。这一过程侧重考察学生预习情况,培养学生归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便于针对性地讲解难点重点,并在此阶段对学生的预习及分组讨论情况给与评分。 第二阶段:教师点评总结,开展师生互动。 (1)讲述赫兹观察到被光照射的间隙端面电火花更强烈,到赫纳德测出逸出粒子是电子,证实光电效应现象并总结实验规律,了解经典理论解释遇到的困难,使学生能从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治学态度、科学方法等方面获得教益与启迪,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以及解决未知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介绍爱因斯坦大胆提出光量子理论,成功解释光电效应,使人们在光的本性认识上有了一个飞跃。通过对背景、认识过程、方法以及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学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3)提出中华文化经典《易经》的阴阳转化太极图中蕴含的辩证思想和光的波粒二象性本质对立统一的思想一脉相承,旨在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信。 (4)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科技发展中的应用,展现我国科技发展成就,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点燃爱国情怀,树立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复兴而刻苦学习的坚定信念。 第三阶段:学生反转。 学生按分组讨论总结本节内容,浅谈收获与心得。 三、案例成效 在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融入各种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能够让教师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有效的统一起来,达到四位一体的协同效应,实现了1+1+1+14的量的升华,具体体现以下几点:一、大学物理教学的效能得以提升,学生对物理学的亲切感和参与度增加,学习物理的兴趣被激发;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物理课程,让学生把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注重启发引导,学生拓展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增添了文化传承的自觉性;三、学生对文理融合而延展出来的课程思政内容较为认可,帮助他们在认识上跨越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知识鸿沟,对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认为大学物理课内容充实,授课生动风趣,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正确人生观方面的教育、切实认同教师对价值观的引领。 “课程思政”是一系统工程,其建设和改革必须继续探索、深化和完善,这就要在总结、借鉴已有成功实践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课程的特点,进而形成适合本门课程的完整教学体系。首先,需要提升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有机对接。其次,深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改革,真正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文档评论(0)

印象书斋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传播传统文化,与道相辅而行。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11014420100005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