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文本中拾取被遗忘的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和重要基石。陶行知先生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因此,生活教育既宽广博大又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可以使孩子受益终身。然而知易行难,现实中的生活教育多被人挂在嘴边,却很少认真地践行。学校和教师忙着“拼分数、比排名”,家长们忙着“拼证书、比投入”,匆匆忙忙的教育者只能将生活教育搁置一旁,越走越远。孩子的成长,在利益的风潮推搡下,偏离了应有的轨道。但是,教育本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无法割裂生活与教育的联系,只有使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让孩子在生活中自然成长,生命才能全面而丰富地展现,教育才能最大化地释放其能量。
语文就是生活。语文文本中有花鸟虫鱼、柴米油盐,有下里巴人、阳春白雪;语文文本有记叙事件的、有说明事理的、有发表观点的。可以说,语文文本就是为生活服务的,语文文本的知识也都来源于生活。在2018年第13届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中,笔者执教作家王开岭的叙事散文《消逝的“放学路上”》一文。该文从司空见惯的城市中小学放学后家长们蜂拥而至,开着汽车接孩子的场景落笔,深情地追忆了作者童年时代哼唱着《读书郎》边走边玩的“放学路上”,为现代人尤其是都市人勾勒了一幅素朴与感伤的童年生活水墨画。教学比赛中,笔者围绕“放学路上”“老街”“家园”“发小”“故乡”等童年的联结点,追溯逝去的美丽风景,积极唤醒沉睡在孩子记忆深处的童真和感动,努力从文本中拾取被遗忘的生活教育,认真总结孩子在成长教育、养成教育和情感教育方面的经验得失,激励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成长教育:从放学路上开始
放学路上有最快乐的成长记忆。作者在文中以欢快的心情回忆了孩提时代的“放学路上”:“就是一群没纪律的麻雀。”“无人护驾,无人押送,叽叽喳喳,兴高采烈,玩透了、玩饿了再回家。”因此,作者不由得感嘆道:“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在路上,尤其放学路上。”“我孩提时代几乎所有的趣人趣事趣闻,都是放学路上邂逅的。”但,当我们把镜头转向现在的一些学校时,却发现孩子们正被“快节奏”的课堂体系压得喘不过气来,在“功利化”的驱使下,哪怕是放学后的孩子,也被家长押送着奔波于各式各样的补习班,以免“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对现在的孩子来说,“放学路上”渐行渐远,快乐成了一种奢侈品。家长和教师的急功近利,导致孩子精神生活的落寞,日益增长的知识带来的却是对生活的茫然若失和不知所措。语文教学要引导孩子过一种怎样的生活?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快乐既然是孩童的天性,我们就应该引导孩子找回快乐。课堂上,笔者深情地对孩子们说:“你可以说服爸妈不要开车,和他们一起穿堂过巷,到城市深处寻找老房子的故事,也可以手牵手慢慢地享受放学路上的美好时光;你可以和同学结伴同行,分享趣事趣闻,也可以手拉手一起哼唱‘读书郎’。”
放学路上是最健康的成长途径。生活中这样的新闻屡见不鲜:一位万人羡慕的名牌大学硕士生,因为论文报告未通过而跳楼自杀身亡;一个正处于花季的少年因为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服毒自尽……。我们不仅要问,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你可以说出很多社会大环境因素,但归根到底,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家长的“殷切期望”、学校的“升学率”和多如牛毛的社会培训机构,最终都转化成一道道、一页页繁重的作业,压在孩子稚嫩的肩上,为了“分数”“名次”“证书”,孩子们在“放学路上”“被装进一只只豪华笼子”,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培训机构之间,起早贪黑、日夜奔波,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难怪作者在文中叹道:“那个黄昏,我突然替眼前的孩子惋惜——他们不会再有‘放学路上’了。”陶行知先生指出: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教育,想要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长期的不健康生活,受到的必然是不健康的教育,使孩子的情感、思想以及行为上,不断地在生病的边缘游走,一旦出现突破口,就会酿成灾难。面对众多听课的教师,笔者不停地呼吁:把“放学路上”还给孩子吧!否则“啥都没了,连日记都不会写了。”把“放学路上”还给孩子吧!否则身体不堪重负,再美丽的“江山”也只能是别人的风景!让孩子们从温室里走出来,从作业里冲出来——走进生机盎然的旷野,接受阳光的洗礼,塑造最健康的体魄吧!
放学路上含最肥沃的成长土壤。文中写到:“那是三教九流、七行八作、形形色色、千奇百怪的大戏台,那是面孔、语言、腔调、扮相、故事的孵化器……那是个最值得想象和期待的空间,每天充满新奇与陌生,充满未知的可能性,我作文里那些真实或瞎编的‘一件有意义的事’,皆上演在其中。”作者对“上学路上”的膜拜之情,形于辞色。“它的每一条巷子和拐角,每一只流浪狗和墙头猫,那烧饼铺、裁缝店、竹器行、小磨坊,那打锡壶的小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