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与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化(1)(1)论文.docVIP

移民与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化(1)(1)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移民与珠江三角洲海洋经济化〔1〕(1)论文 珠江三角洲位于南海 〔1〕北岸。南海的东南岸逶迤着诸多弧形的岛国,港湾众多,为古代海上贸易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处于南海北岸的珠江三角洲先民,生于斯,食于斯,往往利用海上资源为生。在南海开采的珠玑、玳瑁等珍奇产品,「一箧之物,可资数世」 〔2〕,是古人艳羡的奢侈品;他们开展海上贸易,使当地的港湾成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3〕。宋代北方士民移住后,利用滨海区位和南海资源的优势,汲取中原先进农耕文化,建立起区别于内地的既从事农耕,又依靠海洋、仰资海洋,耕田效劳于耕海的经济型式。 先以南来的北方士民的移入为契机而进展对海岸带滩涂的开发,并以海洋贸易为导向,施行商业化,变海岸带为开展海洋经济的基地;此后又以不断移植海外的华侨的返馈来推动近代化和海洋经济化,是这一经济型式的主要内容。这里所说的海洋经济化,指的是以从事出口消费、出口贸易,以及效劳于海洋经济活动为最主要生计。 本文旨在讨论处南海北缘海岸带的珠江三角洲,是如何以北方士民的移入为契机,汲取中原先进的农耕文化,将沿岸不断外延的滩涂,开发成适应海洋贸易需要的农业商业化基地;作为海洋贸易的前沿地带,珠江三角洲又如何通过向海外移民,促进其自身的近代化和海洋经济化。 一、宋代北方士民的南迁与南海北缘浅海湾滩涂的开发珠江三角洲位于南海的北缘,中国的南陲,广东省的中南部,处于北纬21°55--23°73,东经112°45--114°33之间。它与围绕南海的东南亚弧形岛国,隔海相望,具有优越的海洋经济的区位优势 〔4〕。它原是一个多岛屿的浅海湾。 西、北、东三江从不同的方向流入其中。三江所带来的巨量泥沙,不断地在这浅海湾中淤积;又由于世界海洋平面升降变化的宏大影响,这一浅海湾复经历着由陆至海和由海至陆的交替沉积的复杂过程。 到了全新世晚期,即距今约二千多年前,古海湾终于被沉积物不断淤浅而逐步形成岭南最大的冲积平原。流入这一古海湾的西、北、东三江各自形成三角洲。 此外,还有谭江、绥江、流溪河和增江等小河也直接流入这古海湾而形成各自的小三角洲。这些大小三角洲,互相穿插、互相连接,形成了复合三角洲平原。 因古海湾原主要由地盘断裂陷落而成,以珠江口漏水湾〔狮子洋和伶仃洋〕为界,西北江三角洲地势呈西北向东南倾斜,东江三角洲那么由东北向西南倾斜。从这一地貌,仍可隐约看出地盘断裂的痕迹。 珠江三角洲的地域范围,学术界尚未获得一致的看法。其源出自划分的标准有争议。 有人主张以三角洲的顶点为河流分汊处;有人认为应以潮流能到达的河段为范围;还有人以有否海河交互沉积层为准。又因三角洲的边缘有过渡地带,不易划清界限。 一般地说,狭义的三角洲〔亦称小三角洲〕是指以三水县的私盐窖〔今称思贤窖〕、东莞县的石龙为顶点,南至珠江口海岸地区。其范围包括今天的广州、佛山和江门三市区,中山市、珠海市、南海、番禺、顺德、新会、鹤山、斗门等县全部,以及东莞、深圳两市和高要、高明、三水、台山、开平、增城、博罗、宝安等八县的一部份,土地面积为17,200平方公里,占广东省面积的7.8%。 广义的三角洲〔亦称大三角洲〕那么以小三角洲为主体,包括其外围平原,如肇庆盆地、清远盆地、惠阳盆地、广花平原、潭江谷地、四会平原等。其范围:西自肇庆,东至惠州,北起清远、佛冈,南至沿海岛屿,包含广州、佛山、江门、中山、东莞、肇庆、惠州、深圳、珠海等九市和南海、番禺、顺德、新会、台山、开平、恩平、高要、高明、鹤山、新兴、三水、四会、花县、从化、增城、博罗、惠阳、龙门、宝安、斗门等21县,以及清远、佛冈两市县的一部份。 土地总面积约48,000平方公里,占广东省面积的23.3%,比小三角洲面积约大两倍。珠江水系和南海相通,继而可通各大洋。 这种自然条件使珠江三角洲有可能成为“海洋总汇之地〞、“河海分汇之区〞,使珠江三角洲居民便于从事水上生计,依靠海洋,仰资海洋,又为当地海洋贸易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从珠江三角洲的地形、气候、土壤、水文、植被等自然因素看,它既适宜于开展多种亚热带经济林木和水果,合适于开展多种经营的农业经济;又可利用便捷的水上交通输入周边的非生物资料〔如矿铁等〕开展手工业;又因其南面有浩瀚的南海提供了丰富的海洋生物和矿物资源,可使当地居民从事与海洋相关的经济活动。 这是一处具有海洋经济 〔5〕特点的区域。潜在的优势,假如没有现实的需要,没有遇到机遇,是得不到利用和发挥的。早在秦汉时期,已有军事性的移民入住岭南地区 〔6〕,其目的在于政治上的控制,而非拓殖。此后中原士民也曾不断地零星地迁入珠江三角洲的北缘的丘陵、台地;但是三角洲内部的岛屿却寡有移住,这是因为自然条件恶劣的缘故。 汉未至隋统一前的四百年间,岭南地区较之北方是相对安定的。晋砖刻文就有「永嘉世,天下荒,余广州,皆平康」 〔7〕;广州自晋代起

文档评论(0)

lisail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