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教师群体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教师群体研究   摘要:国立师范学院是国民政府教育部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师范学院,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史地学系教师群体则代表了“以师为本”理念指导下的国立师范学院的最普遍情况。从教师数量和规模来看,国立师范学院的影响力是区域性的。而从职称评定方面看,国立师范学院对于教师聘用的标准是相对严格的。   关键词: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教师群体   国立师范学院作为国民政府教育部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师范学院,在民国教育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史地系,作为国立师范学院建立之初就存在的老牌学系①,其之于国立师范学院的地位与意义不言而喻。具体而言,纵观整个国立师范学院院史,史地学系比之拥有钱基博等人的国文系和钱钟书等人的外文系,存在不小差距,但比之其他的学系,仍具有一定优势。作为蓝田国师内学系第二梯队的史地系能够代表国立师范学院的各学系间平均水平,能够相对确切地反应国立师范学院隐藏在文字档案内部的许多历史细节问题。   一、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教职工概况   蓝田国师史地系诞生自1938年,无论教师群体,还是学生队伍,其规模一直处于整个国师中流,其发展也起起伏伏。史地系具体招生规模可见下表:   史地系1938—1948年招生人数表格[3]   年份19381939194019411942194319441945194619471948   人数143526132623128316569   其中1949年因蓝田国师院系调整的缘故,并未招生,后直接并入湖南大学。   虽然受制于时代大环境、周边小环境的因素,史地系招生人数波动频繁,但教师队伍的人数却并没有随之起伏,除建立之初存在人手不足外,中后期教师队伍的人数相对稳定,波动不大。数量上的稳定,却并不意味着教师队伍对国师抱有极为强烈的归属感,许多教师只在国师任教一段时间便主动离去,另谋高就。   (一)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教职工名单   自1938年算起,到1949年并入湖南大学为止,史地系记录在案的教师共有35(不包括助教)位。其名单如下:[4]   教授②:谢承平(澄平)、梁园东、王庸(以中)、余文豪、陶绍渊(子潜)、吴澄华、姚公书(琴友)、皮名举、李剑农、梁希杰、潘子端、陈守实、廖友仁、吴景贤、王徳基、盛叙功、雷敢(伯涵)、厉鼎勲(则尧)、姚薇元   副教授:萧熙群(印唐)、涂适宜(适吾)、唐长孺、邓启东、盛和翔、刘熊祥(中立)、刘公任、肖廷奎、沈仲龙   讲师:王炳庭(光午)、熊德基、刘祖泽、唐永銮、萧兰瑞、王慰民   以上名单只包括单独任教于史地系的教师,兼任于其他各系,如蓝田国师建立之初,廖世承曾兼任史地系系主任等情况,则不记录。其次,如任教于国师下属附小、附中,同时未在史地系内兼课者,也未记录。   (二)国立师范学院史地系历年教师人数   史地系在国立师范学院校史上,其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随着国立师范学院大环境的变迁,系内教师人事变动而起起伏伏。关于史地系的发展情况,教师数量能够反映一二。   蓝田国师史地系历年教师人数统计表③   年份193819391940194119421943194419451946194719481949   人数134778966666   结合上文所列教师名单可知,蓝田国师史地系教师流动性大,许多老师只待一两年便匆匆离去,改换门庭。如1939年至1941年任职蓝田国师的陶绍渊教授,1945年到1947年任教的盛和翔副教授。是靠不断有新血液补充才维持中后期教师人数的稳定。这种较大的流动性既是蓝田国师的特性,也是处于转乱年代教师群体的基本共性。   但每一时期,史地系教师群体的水平却并没有因此波动,每一时期都有足够水平的教师坐镇。如李剑农(1941-1946)、唐长孺(1941-1944),更不必说曾短暂担任院长一职的皮名举(1941-1944)。除这些在当时便名噪一时的学者,还有一些当时名声不显,后来成就颇大的潜力教师。如解放后曾任中国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的熊德基(1942-1946)和20世纪80年代中国唯一一位中学历史教材教法教授吴景贤(1938-1942,1948-)④。   蓝田国师的教师队伍之所以在较大的流动性之下,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学术水平。根源在于蓝田国师与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即蓝田国师的影响力与蓝田国师聘用教师原则之间的有机互动。影响力使得教师选择到蓝田国师任教,而聘用原则则影响蓝田国师是否接受应聘教师和发出任教邀请。   二、蓝田国师的影响力   从民国至当代,评价任一一个高校的影响力,都是从其声望来看的。而声望最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十余年的软件行业耕耘,可承接各类需求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