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949 1964年传统音乐在中国舞剧中的运用
1949-1964年传统音乐在中国舞剧中的运用
摘要:舞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在我国古代有类似于乐舞、歌舞大曲等艺术形式的出现,但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舞剧艺术,在五四运动后逐渐在中国发展开来,属于西洋的舶来品。舞剧中舞蹈肢体是首要的,但音乐也不可或缺。古代音乐美学著作《乐记》有言:“乐为舞之心,舞为乐之容”,表明舞蹈和音乐自古就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传统音乐从历史长河中走来,是中国音乐屹立于世界音乐的独特所在。1949-1964年为建国后十五年,在此时期全国各类文艺事业蓬勃发展,舞剧这门新生艺术也不例外。故以此时间段来分析中国传统音乐在舞剧中的运用,从而进一步探讨中国舞剧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中国舞剧舞剧音乐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j61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2-0001-03
一、中国舞剧发展概述
舞剧是西方艺术的产物,类似于中国土生土长的戏曲艺术,都属于综合性表演艺术。其融入舞蹈、戏剧、音乐等多种元素构成。音乐在其中起到了点睛的作用,为突出舞蹈表现力、增加情绪表达和营造气氛注入了新的动力。
在我国古代并没有形成具体的舞剧艺术,与舞剧有着相似特征的是乐舞艺术。乐舞正式产生自于西周时期,形成六大舞和六小舞,其后一直在我国延续,宋代之后乐舞逐渐被戏曲吸收,成为戏曲组成的一部分。其后,中国戏曲艺术成为我国最具代表的音乐形式。
故确切地讲,中国虽有类似的舞剧形式存在,但它仍属于西方舶来品,若想要在中国有更加长远的发展,需要与中国的审美需要和历史文化相结合。在初期,中国舞剧运用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元素:内容上本土化,有采用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宣传抗战的,讴歌新中国的,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审美;舞蹈上,采用民族舞蹈或加入民间舞蹈的典型形态;音乐上,大量使用民间音乐、戏曲音乐并运用民间乐器伴奏。
舞剧在建国之前并没有什么突破性的发展,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继“五四”运动后,黎锦晖受蔡元培的启发开始编创儿童歌舞剧,其后阿龙·阿甫夏洛穆夫对舞剧进行了新尝试以及吴晓邦、梁伦创作了新舞剧,这是中国近现代舞剧的起步。建国后,舞剧发展延续吴晓邦的开创性精神,突破性的蓬勃发展开来,迎来了舞剧的第一个春天。中国舞剧在黎锦晖、吴晓邦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发展形态。
二、传统音乐在中国舞剧中的运用
所謂传统音乐,是指运用固有方法、固有形态并具有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作品。这三“固有”赋予其特殊的属性——民族性,故传统音乐是中国音乐中最具民族性的表现。杜亚雄先生在《中国传统音乐概论》中将传统音乐分为四大部分:民间音乐、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
在传统音乐中有这样一句话:“传统是一条河流”。传统音乐在历史前进中不断丰富发展,在舞剧中运用的传统音乐要保持其本色,做到移步不移形。民间音乐是我国传统音乐的基础和根基,同时传播最为广泛。舞剧中涉及的传统音乐大多数都属于民间音乐类,其他三类涉及较少,在民间音乐中又侧重使用民间歌曲和戏曲音乐。舞剧中传统音乐的加入,不仅扩展了传统音乐的应用面,也增添了舞剧的综合表演性和观赏度。两者中西结合,相互促进,为舞剧在中国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建国后的第一部舞剧是创作于1950年的《和平鸽》,也是中国第一部芭蕾舞剧,由章彦、张定和等作曲。第一部现实主义舞剧是梁伦创作于1950年的《乘风破浪解放海南》,由施明新等作曲,本剧冲破了浪漫主义的桎梏,描绘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海南的战役中不畏艰险最终取得胜利的故事。全剧共用了25首歌曲,其中采用了黎族舞曲。这两部舞剧都虽有吴晓邦倡导的中国“新舞剧”精神的延续,但因处在正式创作的初期,尚未摸索出属于自己发展的道路,对传统音乐运用较少,大部分还是运用西洋的创作方式和和声编配,并未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舞剧作品。
直至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大会”在北京召开,使舞剧工作者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舞剧必须要牢牢植根于传统戏曲和传统音乐之中。经过一段时间地摸索和舞剧工作人员的努力,中国舞剧终于在1955年迈出了民族化的第一步,三部小型“民族舞剧”诞生,即《刘海戏蟾》《碧莲池畔》和《盗仙草》,作曲分别为梁克祥、王一丁和张秀婉。这三部舞剧充分运用了戏曲的元素,内容都选自传统戏曲故事。
1957年,民族舞剧步入正轨,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诞生,张肖虎作曲。该剧取材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沉香华山救母”,此故事也作为经典戏曲剧目被戏曲艺术多次选用。该剧在音乐上,用同一音乐主题的变化反复贯穿全剧发展,音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