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言志”与“诗缘情”对举的意义.docxVIP

浅析“诗言志”与“诗缘情”对举的意义.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诗言志”与“诗缘情”对举的意义   摘要:本文从文学的本质、作者创作心理、读者审美角度等四方面简单分析了“诗言志”与“诗缘情”对举的意义。   关键词:诗言志;诗缘情   在西方,诗人华兹华斯说:“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在中国,文学艺术表现情感一直是个活跃的话题。从先秦时代的“诗言志”到魏晋时期的“诗缘情”,其实是一脉相承的。有人为“诗言志”之“志”作注:“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起初,人们理解“志”专为政治上的理想抱负。后来,“志”作为人的思想、意愿、感情的一般意义亦被重视。陆机提出的“诗缘情”只是“诗言志”的延伸与拓展,他是把“志”中的“情”分离出来,作了古典诗学与美学的重新阐释。   在“诗言志”与“诗缘情”的理解上,既然存在着如此多误解,可见其相互补充之余又各有侧重。比如,我们很容易将“志”与“思想”划等号,而把“情感”省而略之,这与我们历来所受的教育脱不了干系。在中国韵文的各类文学体式中,有一个传统,便是“文以载道”。读诗也讲究诗教,“温柔敦厚”是“诗之教也”。事实上,我们为什么非要让文学载道呢?诗歌本身就有一股感人肺腑的力量,又何以“诗教”为最高衡量标准呢?德国伟大的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曾说:“诗不只是此在的一种附带装饰,不只是一种短时的热情甚或是一种激情和消遣。诗是历史孕育的基础。”他的文艺观是“诗言无”。“无”乃在有限超越中的一种自由状态,只存在于精神世界中。“充满劳绩,但仍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从劳绩到诗意,从物质到精神,进而从有限臻于无限。马克思曾提出这样的疑问:“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才是可能的……但是,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些方面来说,还是一种规范和变不可及的范本?”的确,历史上众多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如《哈姆雷特》如《红楼梦》,至今仍有很强的可读性。它们都是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保持一定距离的。按苏联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代表人物维戈茨基的理论,便是“形式克服内容”的功效。我们本不属于莎翁所处的时代,但仍被哈姆雷特打动了,而且每一次阅读都重新认识一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想,这样深刻的感动肯定不仅是波澜壮阔的故事情节所能成就的,而是其形式赋予我们的激情一直与内容许诺我们的期待背道而驰又趋向于同一个终点发展。在“焦点”上,“电流短路”,我们的阅读情感在种种激烈的矛盾冲突中得以净化。照格式塔心理学的观点,就是它们在“殊途同归”的道路上“创造了一种与此事物相当的另一种结构”而享受一个独立自足的“净”、“静”的世界。所以我说,“诗言志”(且把“志”狭义理解为“思想”)也好,“诗缘情”也罢,“志”、“情”都只是文学作品的内容,要想“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两者不可对立视之,诗人不能以纯粹的客观眼光或纯粹的主观情感打量这个世界,而是要让“距离产生美”,正如歌德所言:“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和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当然,从“诗言志”到“诗缘情”,已经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因为它更贴近文学本身,也就更像是我们生存的本真状态。此乃意义之一。   意义之二。“诗言志”与“诗缘情”的对举为我国最伟大的两种文学体裁——诗、词提供了肥沃的审美理论土壤,尤其是“诗缘情”之说给予词相当大的贡献。我们谈论“诗言志”,是重视其思想内容、伦理道德之价值。相较而言,散文、诗歌可行。然而,以此评價一首词,特别是婉约词,未必可取。在我看来,词该是异常受宠的文学体式。它另有一个十分动听的名称“诗馀(余)”,不知是否可以理解成“歌我”、“歌吟存在”,表明它的出现本不带任何功利性。中国最早的一本文人词集是《花间集》——“花丛中所采集的歌”,我们似乎一下子痴迷于它的娇艳,嗅到了它的芬芳,心绪如同插上了蝴蝶的翅膀,翩翩起舞,飞即哪儿,哪儿便有浪漫传奇。欧阳炯在此集的序文里写道:“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这就是与众不同的词,它“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顾城《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背叛了载道的教化的传统,挣脱了伦理道德、政治观念的枷锁,执着地崇尚唯美与纯艺术。   意义之三。就创作论而言,我觉得“诗言志”与“诗缘情”可理解为诗人创作的两种手段或者创作心理的两种形式——显意志或潜意识。倒不是“诗言志”必然外显,“诗缘情”必定内潜,诗人的创作动机在“言志”、“缘情”中是扑朔迷离,使其更好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十余年的软件行业耕耘,可承接各类需求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