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摭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docxVIP

摭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摭谈高中语文教学中民俗文化的渗透   【摘要】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它传承我们民族数千年以来延续至今的文化血脉,它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并代代相传。高中语文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系统开发教材中的教学资源;要渗透民俗内涵,把其贯穿教学始终;开发校本课程,开设民俗选修课。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民俗文化;渗透   我国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并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炎黄子孙的人格与心态,高尚的思想与行为,是炎黄子孙的标识。俗话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高中语文教学作为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就要渗透民俗文化,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课程资源。   一、高中语文教师要关注教学内容,系统开发教材中的教学资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拓展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觉,热爱中华文化”。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涉及到年节、民居、服饰、社交、礼仪等。高中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文化有着密切地联系,尤其是以文学作品为主的教学内容更显示民俗文化教育的特殊优势,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含有民俗知识的课文占了很大比重,如《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在灶边贴大红大绿的关云长、《祝福》写了鲁镇年终的大典——祝福,是年节习俗。《鸿门宴》宴会座次排序、《林黛玉进贾府》写了黛玉拜见各位亲人,写了礼仪习俗。《兰亭集序》写了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的禊事,是社交习俗。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民俗文化》,从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两大类,选择了七个专题的文章,分别是:年节风俗、衣食住行、百工百业、红白喜事、社交礼仪、信仰禁忌和神话歌谣。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民俗的文章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我们教师一定要重视语文中民俗文化方面的教学资源,并系统地开发、利用。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渗透民俗内涵,把其贯穿教学始终   1.在阅读与鉴赏中渗透。如《兰亭集序》写了公元353年,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农历三月三日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是为了做禊事。禊,是当时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三国魏以后改用三月三日,不再“巳”日了。禊事是当时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在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在阅读鉴赏中我们要给学生再现兰亭集会的盛况。那里有茂盛的竹林、清澈的溪水,文人雅士们流觞曲水(把盛酒的酒杯浮在水面上,从上游放出,随弯曲的流水而下,酒杯漂流到谁的面前,谁就取来饮酒),饮酒作诗、各抒怀抱。这既是社交习俗又是节庆习俗。   2.在表达与交流中渗透。表达就是写作,交际就是口语交际。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动笔写写家乡的风俗,这也是一种渗透,如《春节民俗》是依托综合性学习蕴涵的“民俗文化”生成优质的作文资源。浓郁的中华民俗文化情结凸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这类综合性学习资源增强了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受到民族人文情感的熏陶,激活了學生积极的写作动机。学生在热闹喜庆的氛围中捕捉到许多特别鲜明的习作素材。   3.在梳理与探究中渗透。可让学生梳理年节风俗,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春节也就是新年,新年里要说一些吉利话,如炒米秋叫做“欢喜团”、橄榄叫做“元宝”、黄豆菜叫“如意菜”。过年时还要贴春联,原来是用桃木做的,叫桃符,是悬挂在大门上用以避邪的,后来改用成红纸,写上一些吉祥的话,就成了春联。可让学生整理文学作品中的节日,也可让探究节日的流变,还可叫他们赏析传统节日的诗文。   4.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高中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中国传统文化节庆前后,让学生办相关的板报、手抄报;考察当地的服饰文化,整理本地的民居文化;发现、欣赏和记录民间技艺。从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实践中体悟民俗。   三、开发校本课程,开设民俗选修课   笔者生活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地处祖国大西北甘肃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青、川三省交汇地带,历史上是古丝绸、唐蕃古道的重要通道,是藏汉地区交流的前沿。创造了民族融合、商贾云集、商贸繁荣、茶马互市的独特民俗文化。这里有马家窑文化、有齐家文化、辛店文化、有已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的“万人拔河”活动、有我国三大名砚之一的洮砚、还有独具魅力的民间舞蹈……   笔者尝试开发了高中语文校本课程“甘南民俗文化”,课程内容包括:礼仪习俗(献哈达、转古拉、敬茶),节庆习俗(藏历新年、香浪节、采花节),服饰文化(藏族服饰、土族服饰、临潭汉族服饰),饮食习俗(手抓羊肉、酥油、糌粑),民居建筑文化(帐房、土房、榻板房),歌舞习俗(锅庄舞、罗罗舞、巴郎鼓舞),民间集会(万人拔河、莲花山花儿

文档评论(0)

mmmtt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