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这位“富15代”让世界见识华人的才华可以有多高
2019年5月16日,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逝世。
一代华人巨星就此陨落,享年102岁。
他先后就读于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终生投身建筑事业,曾获多国建筑领域最高奖项,1986年里根总统为他颁发了自由奖章。
他出生于苏州望族——一个富了15代的中国家族,在金融、医药、银行多个领域均有地位,他却为了建筑设计奉献终生。
他的作品遍布了全世界,有法国巴黎罗浮宫的玻璃金字塔,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东厢,还有日本万国博览会“中华民国”馆,等等。
他却始终说:“我是苏州人。”
1917年,贝聿铭出生于中国广东。他是苏州望族之后,在狮子林(苏州古典园林)里度过了一段童年时光。
10岁那年,贝聿铭随父亲工作调动搬到上海。中学的每年暑假,贝聿铭都会去苏州的祖父家。
在他青年時期,他已经体会到关于“家庭”的真正含义,也“逐渐感受到并珍惜生活与建筑之间的关系:
“儿时记忆中的苏州,人们以诚相待,相互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日常生活之首,我觉得这才是生活的意义所在”。
而穿梭在狮子林、西花桥巷,假山中的山洞、池塘、石桥、瀑布,这些传统中国文化的印迹,更让他意识到,建筑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
后来,受过多年西方教育的贝聿铭,仍旧自认为:“我在中国度过了吸收能力最强的少年时代,因此有种中国性,深深地留在我的身上,无论如何也很难改变。我仍是一个十足的中国人。”
有人说,苏州是他设计精神的“中国原点”;而上海,是贝聿铭建筑梦开始的地方。
在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贝聿铭接触到了新的建筑、艺术和生活方式,“我从上海,略微看到了我在苏州未曾见过的未来或是未来的开始”。
这里绕不开,当时有“远东第一高楼”之称的国际饭店。
当时,每天中午放学,贝聿铭就会乘电车到“大光明”,碰上新片上映就躲进电影院看电影,没有新片就坐在梧桐树下。他着迷于它的24层楼高和二百多个房间的庞大体量,甚至回到家还像模像样地画了一份建筑图纸。
贝聿铭日后坦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高度,我被它的高度深深地吸引了,从那一刻起,我开始想做建筑师。”
他的建筑梦在中国发芽生根。
1935年,打算系统学习建筑,日后用丰富的知识来建设祖国的贝聿铭,登上了远赴美国的柯立芝总统号邮船。
“一位有能力的设计师可以既坚持传统,又不放弃设计上的进步观念。”
美国求学,他的起点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久,转学到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后来去哈佛大学建筑系读硕士。
这期间,他结识了格罗皮乌斯和柯布西耶两位现代建筑的鼻祖,自那时起,就确立了“找到建筑的内涵并把它表达出来”的设计思想。
为中国艺术品量身定做的上海艺术博物馆,成为他的毕业设计作品,也被认为是哈佛史上最重要的毕业设计之一:一座精致的木质模型,两层,点缀几个凉亭,溪水淙淙流过茶园。
导师为它写的推荐语是:“一位有能力的设计师可以既坚持传统———他认为仍然存在的那些特征,又不放弃设计上的进步观念”,这似乎也契合了贝聿铭日后在设计理念上的文化交融。
哈佛毕业后,国内战乱,贝聿铭不得不推迟回国的时间。
当时,正值美国现代主义建筑最盛行的时期,师从现代主义建筑奠基人之一的格罗皮乌斯,贝聿铭用杰作奠定自己在业界的地位,几何形体建筑也成为最鲜明的贝氏符号。
其中,肯尼迪图书馆,让他在美国主流建筑圈站稳脚跟。
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后,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来纪念他的决定,相比参与竞争的颇负盛名的建筑师,贝聿铭还是无名小辈。
关于这次竞争,当地媒体称:初选入围的几位建筑师,在会见肯尼迪夫人时,多少都阐释了他们想要怎么设计。轮到贝聿铭,他却说,在没有勘察地点以前,自己没法给出任何概念或意见。
有人猜测,或许正是贝聿铭流露出的场地、环境应是建筑先决条件的设计理念,打动了肯尼迪夫人。
她大胆选择47岁的贝聿铭担纲设计,和肯尼迪同年的贝聿铭,看上去是一位贵族,更是一位有改革精神的年轻绅士,正如其亡夫给予世人的印象。最终,贝聿铭设计的肯尼迪图书馆倚海矗立。
这是一座黑白分明的现代化建筑,一些空间低于地面,使建筑中最动情的因素留于地表——这个项目在哗然舆论中成功。
它的高曝光率,为贝聿铭带来生命中最重要的设计项目之一——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
1978年,几乎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共文化建筑——国家美术馆东馆建成。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