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福安与闽西畲汉融合问题初探.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郭福安与闽西畲汉融合问题初探   摘要:客家是民族融合形成的汉族客家民系。宋真宗年间,受敕命前来上杭场任职的郭氏开基祖郭福安以宽广胸怀,顺应紫金山一带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主导了畲汉间的和平融合,开创了畲汉融合的闽西模式,有效促进了紫金山一带的民族融合。这一民族和平融合的模式对今天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值得做进一步的深入挖掘。   关键词:郭福安;闽西;畲汉;和平融合   客家是民族融合形成的汉族客家民系。“中国历史上移民潮此起彼伏。唐宋时期,一部分南迁汉人进入赣闽粤边地区生活,并逐渐与当地土著和少数民族相结合,成为以南迁汉人为主体的客家先民。经过漫长的融合发展,由于南迁汉人在人数上、经济、文化上占优势,他们融合了原住民,形成了以中原汉文化为主导的客家文化以及汉族客家民系和客家人。”[1]2-3客家民系形成模式大同小异,但不同地区也应是有不同地区的特点。上杭紫金山一带曾是上杭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得益于金铜矿的发现,唐宋时期汉族流民大量进入开发矿山,并与当地畲民有了交往的基础。宋真宗年间,上杭郭氏开基祖郭福安受朝廷委派,就任金铜矿重地的汀州府属上杭场场长。当时,上杭场场址在钟寮场,今上杭县才溪镇南部的荣石村。郭福安到任之后,以宽广胸怀,顺应紫金山一带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主导了畲汉间的和平融合,开创了畲汉融合的闽西模式,为闽西客家民系形成及畲民客家化的文明迈进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但由于资料所限,拙文只能做浅尝即止的思考。   一、郭福安引领了紫金山一带畲汉融合的和平模式   应该指出当地是,民族冲突也是民族融合的一种模式。西晋末年以来,直至宋元时期,由于生存空间的争夺,以及文化的差距,迁入闽粤赣边的汉人与所在地越族部落和畲族部落的矛盾冲突和纠纷应是一种常态。如隋末唐初巫罗俊迁入宁化开发之处,就时常受到土著和少数民族居民的骚扰。由此,筑堡抵御。宁化民国戊午年重修的《平阳巫氏族谱》(首卷)载:“啟修宗谱旧序”载:“祖,定生公,讳罗俊,始择胜黄连,时值冦警,公就岗筑堡卫众,所全生灵实多,于是远近争附。”地处江西石城至宁化重要移民通道上的石壁一开始即有汉人筑堡自卫。自石壁迁出的张氏族裔在其族谱中就记载了石壁堡的地名,“东肖(白土)“三户祠”张氏先世祖五郎公,乃汀州府宁化县石壁堡张家营中承公之后也。”客家地方还有很多这种具有军事防御性质带“堡”“寨”等字的地名。“在客家聚居的广东、福建、江西、广西很多的地方(早期)都以堡、寨命名,如堂堡、三堡、四堡、下寨、上寨、新寨、老寨、铁山寨、安泰寨、石壁、乌龙壁等等。”这些带“堡”“寨”等字的地名也凸显了历史上畲汉间曾有的矛盾和冲突。客家地方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也不断强化人们对闽粤赣边民族间矛盾冲突的认知,而且这些民间传说也恰代表了不同时期畲汉间的矛盾和冲突。如晋代将乐一带流传“李寄斩蛇”的传说。“东晋干宝编著的《搜神记》收录了将乐民间故事《李寄斩蛇》,它反映了晋代汉族文化在将乐逐步取得主导地位,以蛇为图腾崇拜的闽越族文化逐渐被汉文化融合,表明闽西北地区正处在文化转型的阶段,预示着新的汉族民系客家的孕育已为时不远。”宋元之际汀江流域毗邻紫金山的今长汀县涂坊镇一带,则流传涂、赖二公赶跑社公的传说。当时,汀州涂氏六郎公裔五世祖十三郎公之长子大郎公,“迁居长汀县原上平原里丹溪(今长汀涂坊)”。那时的涂坊原是一个蛮荒之地,“当地土著有一种用活人血祭社公的恶俗。涂坊各姓氏三年轮流一次,选出一对童男童女祭祀社公。祭则境内安宁,不祭则全乡受祸。涂公36岁那年,轮到涂、赖二公女儿血祭社神,时间就在九月初一……无奈之下,涂公便邀姻翁赖公八郎计议:决心前往骊山学法,除此妖魅,解救女儿,革除恶俗。”涂公、赖公学法归来后,最终把恶神社公赶到距离涂坊二十里外的地方。这些传说实际也暗示了畲汉间历史久远几是难解难分的冲突过程。当然,无论如何历史上闽粤赣边民族间矛盾冲突和纠纷是民族交融必须经历的凤凰涅槃过程,对客家民系形成及畲民客家化的文明迈进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历史上闽粤赣边的民族融合,其实远不止民族间矛盾冲突和纠纷这么一种形态、模式,也还有和平融合的模式,也即北宋年间,郭福安在上杭场场长任上开创的和平融合模式。郭福安平等对待畲民,重视调动畲民的积极性。也正因有融洽的民族关系,从一开始郭福安的整治、开矿工作就得到了畲族同胞的鼎力支持。“郭福安一行百余人,從京城开封经安徽、江西进入福建。当时,从汀州到钟寮场要经过一座名叫郭公岽的大山,……在畲族村民支持下,重新开辟一条盘山通道,拓宽路面,降低坡度,使全部人马顺利到达钟寮场。”积极传播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耕作技术等,“并积极倡导农耕,推广铁制农具,将中原地区先进的耕

文档评论(0)

180****8756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盛世风云(深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069269024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