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钉纹琉璃杯来源问题初探.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乳钉纹琉璃杯来源问题初探   摘要:乳钉纹琉璃杯是马家塬遗址上万件出土文物中的一件,其形制独特,通体饰釉,它的出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许多猜想也应运而生。那么琉璃杯出自何人之手呢?是当时戎人自己加工制作的,还是秦人所产?亦或者是来自域外?笔者试从琉璃杯的来源考证入手,探讨西戎民族文化多元性与古丝绸之路关系问题。   关键词:琉璃杯;来源;西戎文化;古丝绸之路   马家塬遗址位于张家川县木河乡桃源村马家塬,距离县城17千米,面积约80万平方米。在遗址中心区有较为密集的战国墓葬分布,面积约3万平方米,共探明各型墓葬62座。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6年8月7日开始发掘,截至目前共发掘大、中、小型墓葬34座。马家塬遗址出土文物数量众多、工艺精美、档次很高,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十分丰富,带有较为浓厚的北方、西亚少数民族风格和秦文化特色,为研究秦和戎的关系,北方、西亚古代民族史,以及中国古代中外民族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冶金技术和古代科技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该考古被评为“2006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该遗址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出土的大量文物,专家推断马家塬墓地的总体年代应为战国晚期,公元前350年左右,族属应该是当时生活在这一带的西戎诸族中的一支[1]。   乳钉纹琉璃杯是马家塬遗址上万件出土文物中形制比较独特的一件。杯高11.6厘米,口径6.6厘米。圆唇,斜壁,通体施蓝色釉,腹下部装饰七层连珠纹,敞口小平底。相关专家根据其形质及成分将其取名为乳钉纹琉璃杯。   琉璃是中国古时玻璃的称谓。据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琉璃出现在距今5000多年的西亚两河流域,即今天的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公元前16世纪,美索不达米亚的玻璃器皿制作技术传播到了叙利亚、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埃及和爱琴海地区,成为当时玻璃制造技术的起源地区。在我国,据史料记载,琉璃的雏形最早始于西周时期[2],琉璃的出现也带有一定的偶然性。那时候的琉璃工艺并不完整,只是以一种原始形态存在,其制作大都凭工匠利用当地矿物、矿渣与当时的化工原料以及熔化条件摸索出的配方。到了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器技术的成熟,在冶炼青铜器的过程中,琉璃随着各种矿物质成分的混杂冶炼以完整形态出现,至此我国琉璃器皿便应运而生。从各地出土的琉璃随葬品成分检测可以看出,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合成的琉璃器物主要成分为铅、钡元素。马家塬遗址出土的乳钉纹琉璃杯经化学检测,发现其成分正是铅钡铝硅酸盐[3],符合我国当时琉璃技术形态,而与同时代西方出土的以钠、钙元素为主要成分的玻璃器皿明显不同[4]。   乳钉纹琉璃杯通体饰釉,经检测,其成分为紫色硅酸铜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汉紫。这种物质为人工合成材料,并不存在于自然界中。1992年,美国颜料科学家伊丽莎白女士等人,在中国汉代的一些颜料棒等器物上最先发现了这种物质在汉代就己经作为颜料使用,故将其命名为“汉紫”,其为我国古时独有的一种染料技术。迄今为止,从器物实体上检测出的最早的汉紫颜料来自于宝鸡市茹家庄西周鱼伯之妻墓出土的西周上过釉的装饰品。而在发掘秦始皇兵马俑墓葬时,考古专家发现,部分秦俑身上也附有这种紫色彩绘,经成分检测正是人工合成的紫色硅酸铜钡——汉紫。由此可见,汉紫工艺作为我国古时独有的合成技术,出现于西周,先秦时趋于成熟[5]。因此,战国晚期马家塬墓葬出土的乳钉纹琉璃杯上附着的汉紫在年代上也就相符了,这也就更进一步佐证了乳钉纹琉璃杯的来源问题,即产自我国,而非域外。   既然确定了其来源问题,琉璃杯是戎人自制还是出自秦人之手呢?一种可能为出自戎人之手。从马家塬出土的青铜茧型壶等器物可以看出,当时戎人的青銅器工艺已经相当成熟,其冶炼青铜器时合成琉璃的内部环境已经存在。而在长期与秦的交流与冲突中,秦人制作琉璃和汉紫的技术也很可能被当时的戎人吸收和掌握,戎人在掌握了这一技术后,结合自身游牧民族特征,加工合成了这件形制独特的乳钉纹琉璃杯。另一种可能就是其出于秦,而传于戎。综观史料我们不难看出,秦、戎之间不仅长期发生着战争冲突,也有商贸流通与文化互融的平息期。有没有这种可能,秦人发迹之初,为了休养生息之需,在一段时期内与西戎达成了某方面的妥协或者缓冲,通过高层交流、和亲联姻、商贸流通、物品互换等方式达到相互认同、和平相处的目的?笔者以为这种可能性很大。在马家塬出土1万余件器物中,琉璃杯仅出土一二件,弥足珍贵。一方面说明其制作工艺难度很高,无法大批量生产。另一方面很有可能戎人当时并没有掌握这一技术,尤其是中原传承的汉紫工艺,无法自己加工制作,而是通过秦、戎高层间的互换交流获得。后来,随着秦、戎关系的恶化乃至战争冲突,这种和平时期的交流方式也就此中断,琉璃杯也就成为了见证这一

文档评论(0)

180****8756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盛世风云(深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069269024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