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赏析.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五夜望月》原文及赏析 十五夜望月 朝代:唐代 作者: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无声无息打湿了院中桂花。 今天晚上人们都仰望当空明月,不知道这秋思之情落在了谁家? 注释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即中秋夜。杜郎中,名杜元颖。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样子。 鸦:鸦雀。 冷露:秋天的露水。 尽:都。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到。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全诗四句二十八字,以每两句为一层意思,分别写中秋月 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此诗以写景起,以抒情结,想 象丰美 ,韵味无穷。 “中庭地白树栖鸦” ,明写赏月环境 ,暗写人物情态 ,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 《天净沙·秋思》 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 ,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 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 ,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 是地上霜” ,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 ,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 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 ,却完 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 )“树 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 ,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 ,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 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 ,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 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 ,说它是 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 (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 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 ,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 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 ,丝丝寒意,轻轻袭来 ,不觉浮想联翩 :那广寒宫中, 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 ,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 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 ,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 的玉兔 ,那挥斧的吴刚 ,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 ,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 , 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 ,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 感的中秋之夕 ,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 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 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 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 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 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 己的思念之切 ;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 :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 天下离人千千万万 ,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 ,逐处丛生 ;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 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 ,似虚而实 ,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 “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 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 ,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 ,“落”字新颖妥贴 , 不同凡响 ,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 ,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 ,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 ,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 ,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诗人运用形象的 语言 ,丰美的想象 ,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 ,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

文档评论(0)

掌心教学资料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