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过万重山漫想·ppt会计学 第1页/共36页过万重山漫想刘征第2页/共36页解题“万重山”:船穿行于三峡时经过的崇山峻岭,即三峡,体现三峡山势险峻,万山重重的特点。漫想: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过万重山漫想:是过三峡时而产生的,超越时空的畅想。学习本文,主要是把握作者“漫想”的思路,体会文章的主旨。第3页/共36页第4页/共36页关于作者 刘征,本名刘国正。1926年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会会长。第5页/共36页时代背景 这篇文章写于1980年,改革开放在中国大地上刚刚启动,许多领域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进取,可以说中国当时正如一条在奔涌大江中急速行驶的大船。它是驶向往古,还是奔向未来,是堕入地府,还是驶入仙界,不但是作者,当时的每一位中国人心中都存有这个疑问,可以说本文作者在一个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进行了一次探索和思考,然后怀着严肃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写下了这篇文章。所以这篇文章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教学目标:第6页/共36页1、了解课文的写作思路2、熟悉联想和想象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学习知难而进、勇于开拓的首创精神第7页/共36页重点字词夔门(kuí)耸峙(zhì)欹侧(qī)无恙(yàng)篙工(gāo) 抟(tuán)坼(chè)燧(suì )翎(líng)端倪(ní)啃噬(shì)追溯(sù)补充注音、解释第8页/共36页重点字词啃噬 shì,一点一点地咬下来。嘁嘁喳喳 qī qī zhā zhā,低声议论,搬弄是非。酣睡hān,指呼呼大睡,睡得很香很熟。瞩望zhǔ,希望;期待。黯然失色àn,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不如。转瞬即逝,一转眼就消逝。形容时间过得飞快。眺望, tiào从高处远看。第9页/共36页预习课文 整体感知快速地默读文章,思考:(1)找出写作者游踪(“过”)的句子。(2)找出标志作者漫想展开的句子。(3)作者漫想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第10页/共36页写作者“过” 的句子①船出了夔门,……(漫想起点) ②我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③我凭舷眺望,江水滔滔,一泻千里,向东流去。④船已经穿过三峡,……(漫想终点) 第11页/共36页标志作者漫想展开的句子①就在这原始状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思维的起点②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一延展开去。思维的展开③再想下去。思维的延伸思维的拓展④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⑤千百年后,假如三峡无恙,也还会有人从此穿过。思维的深化⑥船已经穿过三峡,我感到了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曾经感到和未曾感到的喜悦。思维的终点第12页/共36页过万重山漫想船过三峡 夔门 古怪念头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漫想首创精神思绪延展时间早、工具陋困难再想下去阻力大、前途险思想飞去无数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迷茫喜悦险 雄 奇现实——远古——未来——现实第13页/共36页划分层次以过三峡的行踪为线索第14页/共36页研读课文 仔细品味(一)研析第一部分第15页/共36页了解长江三峡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全长193公里。它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被誉为山水画廊,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第16页/共36页相关资料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又称夔峡,全长8公里,景色雄伟壮丽。第17页/共36页相关资料长江三峡第二峡巫峡,长45公里,峡长谷深,迂回曲折,幽深秀丽,像一条美不胜收的山水画廊。第18页/共36页相关资料西陵峡是长江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长70公里,特点是滩多水急。第19页/共36页(二)研析第二部分第20页/共36页思考:第5段各句的关系是什么?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没有第一个,就不会有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首创精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第11段)。最后一句承上启下,是“漫想”思路的展开。第21页/共36页阅读6-10段,思考问题 作者想象这第一个人是什么时候过三峡的,他会遇到哪些方面的困难和阻力?又是如何面对的?[时间] 比春秋战国时期“自然还要早一些”①物质方面→“毫不含糊地使用原始的独木船”[困难]②舆论方面→“他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独木船”。③知识方面→“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他用竹篙一点,独木船开动了”第22页/共36页1、时间:春秋战国时期或者更早2、所用工具:独木船3、第一个穿过山峡的人会面临哪些困难:1)物质方面:工具的原始和简陋 毫不含糊地这样做2)舆论方面:形形色色的舆论阻力 微微一笑3)知识方面:认识的局限性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第23页/共36页第10段共出现四次“他不知道,也没有想。” 思考(1)“他不知道,也没有想”的是什么? (2)他为什么“不知道,也没有想”?(1)前路有多长、多险以及自己的遭遇,讴歌了他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2)“不知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