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筝文化发展及其影响.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论 古 筝 文 化 发 展 及 其 影 响 ..页脚. . 论古筝文化发展及其影响 古筝也叫“筝”,据传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约公元前 4 世纪),筝就广泛流传于各地,其中以国(现省)最为盛行, 在有据可查,较早的并较为确切证实筝存在和流传的史料 《史记.斯谏逐客书》中就有记载:“夫击瓮叩缶,弹筝博髀而 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之声也”。到了晋代,筝被称之为“仁 智之器”。而在盛唐时期,描述古筝艺术的诗篇就更多了,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诗句就是“平生无所愿,愿作乐中筝”,“奔 车看牡丹,走马听筝„„”,这都说明了筝在当时已是家喻户 晓﹑雅俗共赏的民间乐器了。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 ﹑素筝等。它有着不同凡响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 ﹑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感染力强, 所以深受人们的喜爱,并且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 不衰。筝是一门易学的高雅艺术,民族特色浓郁,蕴含着博 大精深的文化,古人曾用“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的生 动诗句来描绘古筝的美好境界,冶身心。筝,在中国有着两 千多年的历史,它流传久远,遍及全国各地,是纯粹的华夏 民族传统乐器,筝的音色古朴,优美而多变,既能表达优美 抒情的曲调,又能抒发气势磅礴的乐章。 一﹑古筝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页脚. . 筝流行于民间,是群众喜闻乐见的乐器。正如《战国策. 齐策》中一段话所述: “临淄甚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 击筑,弹筝。”又如西汉桑弘羊《盐铁论.散不足篇》中所述: “...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可见筝在 民间的流行的广泛性。筝发展到汉代已出现了转调。候瑾《筝 赋》中记有:“于是急弦促柱,变调改曲。”是采用移动筝柱 来转调。 十三弦筝,在隋代就已流行,隋文帝开皇雅乐中首见载 有十三弦筝的使用。隋代筝的演奏中也用了移柱转调的法: “促调转移柱”(台卿诗),“调宫商于促柱”(顾野赋)。筝 在唐代音乐中广泛使用,如用于礼乐之雅乐中。筝在宋代也 流行较广,宋炀《乐书.宋史.乐志》中记载:“本朝十三弦筝, 然非雅部乐也”。筝的演奏艺术进一步提高,明代已用十五 弦筝。据明代《敦煌实录》云: “所函宗伯夷成善弹筝,悲 歌能使喜者堕泪;改调易讴能使戚者起舞,时人号曰:雍门。” 清代的筝有了新的发展,值得重视的是,清代十四弦筝 已用了七声音阶的定弦。在《律正义合编》中有记载: “筝 似瑟而小,十四弦。各隋宫调柱和弦以谐律,通体用桐木金 漆,四边绘金夔龙,梁及尾边用紫檀,弦用象牙为饰今筝

文档评论(0)

芹菜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