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众望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师生共用讲学稿
1.走进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革命家。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等,都收在《鲁迅全集》里。
2、题目解读 :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这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
文章,包括:《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十篇散文和《〈朝花夕拾〉小引》《后记》,其中前文
篇是鲁迅在北京期间写的,后五篇是在厦大期间写的。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
的。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已经 40多岁了,题目的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从……到……”点
明了作者回忆童年生活的地点范围。百草园,绍兴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鲁迅读书的地
方。
3、三味书屋的先生:三味书屋的先生寿镜吾(1849~1929年),名怀鉴,字镜吾,浙江会稽人。
他 20岁那年,考取会稽县的“学生员”(秀才),后因对现实的黑暗和官场的舞弊看不惯,不愿再
去参加乡试,于是继承父业,在三味书屋坐馆教书,直至 1929年 7月 30日 80高龄去世,整整教了
60年学。寿先生博学、正直,具有反帝的爱国思想,对清王朝丧权辱国的腐朽统治极为不满,很同
情义和团的反帝斗争。他甘于过淡泊的书塾生活,不愿出去做官,一生不用外国货,以免外国人骗钱。
他为人耿直,和蔼可亲,对学生关心爱护,很少体罚学生。作为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尊敬。鲁
迅先生后来在外面学习、工作,每次回家都要去看望他,师生之间书信往来不断。寿先生逝世后,鲁
迅还和先生的家属保持联系。课文中,鲁迅刻画、描写先生也是以尊敬的感情,寓批评于幽默之中。
作者批判的是封建教育制度,决非自己一向尊敬的先生。
)
谷
象
傥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
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从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个部分,反映了作者由童年的
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在百草园的生活感受是自由快乐的(乐园)。作者认为在百草园中有无穷的乐趣;三昧书屋的生活则是
1、品读第二自然段
①请找出本段中心句,并指出“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
(友情提示:可从写景角度(形、声、色、味;不同季节)、写景顺序、所用修辞等方面来分析 )
先用两个“不必说”从整体上写百草园,再写局部的“泥墙根一带”;由低到高写静物,再由高到低写
动物;整体是从植物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到植物。
④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看:有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有拟人:油蛉在这里低
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孩子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充分表现了百草园给爱
4、阅读“三味书屋”部分,思考:①你认为在在三味书屋的生活哪些地方写的有趣?②童年鲁迅对
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态度?
②“我”对三味书屋的主人——寿镜吾先生是很尊敬的,说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
人”。
对比
下面三种说法可供参考。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
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
稚、欢乐的心理。
这道练习旨在帮助学生从整体与部分的结合上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内容复杂,初一学生难
以理解得很深刻。只要有所理解,也就达到目的了。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学生无论赞成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在
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扼杀儿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写到私塾生活的呆板、
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合理些。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
接受,似乎最为合理。
)成
拗(
.
2、文学常识填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______集《______》。作者_______,原名______,_____(籍贯),
他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______家,________家和______家。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
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