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底两万里》推进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跨界对比阅读,分析小说《海底两万里》的人物形象,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2.借助人物形象的分析,深化对小说主题的理解。
3.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
教学流程
(课前学生已完成小说阅读及1954版《海底两万里》电影的欣赏。)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很多熟知的文学名著常常被搬上荧屏,如《西游记》、《流浪地球》,还有我们今天要探秘的《海底两万里》。当文学触“电”后,那个在我们头脑中模糊的形象就有了轮廓、有了五官、有了清晰的模样,但他们是否符合你阅读时心中的样子呢?
(二)电影回顾,说说影片中的“他”
问题:请边看视频边思考,电影中是否有哪个人物的性格、身份、言行与小说不同,请做上记录。
播放视频:1954年电影版《海底两万里》5分钟剪辑
明确:变化最小的是阿罗纳克斯教授。其他人物变化较大。电影中的尼摩向教授吐露了自己的经历与仇恨,并希望教授成为其与外界连结的使者。小说中的他是“封闭”的,不愿意谈及往事。电影中的孔塞伊比小说中的更有主见,甚至多次质疑教授,对分类也没那么痴迷。电影中的内德有点儿贪财;为了逃跑,他泄露了鹦鹉螺号的航行路线给敌方战舰。
(三)跨界对比,探寻凡尔纳心中的“他”
问题:2小时的电影要呈现一部长篇小说必定出现删改。但这样的人物改编是否符合凡尔纳创作的本意?让我们对比小说,探寻答案。
第一步,师生共研,分析示例
问题2-1:凡尔纳心中的内德是怎样的?
PPT显示:
【小贴士】
创作长篇作品,作者通常会设置一个重复出现的场景、人物、画面,或者动作、语言,甚至“道具”,帮助读者借助重复的内容形成勾连,强化印象,领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阅读要求】
1.阅读选段一(内德?兰德的四次逃跑)限时:3分钟。
2.试着从内德逃跑的方式、时机、决心等角度深入了解他。
(学生回答)
明确:从逃跑的方式来看,内德的考虑不周全、想法很简单,行为太冲动。在《希腊群岛》一章中他策划用“泅水”和“夺小艇”的方式逃跑。泅水考验体力,他忽视了同行教授的承受力。他说“想法把那只小艇夺下”、“甚至都发现不了有人企图逃跑”,完全忽略了艇长的智慧。在《大屠杀》一章,情急之下他甚至挥动手帕向攻击鹦鹉螺号的战舰求救。从选择逃跑的时机来看,随机性太强。但从逃跑的决心来看,他“屡败屡战”,那句“得冒一下险,自由是必须付出代价的”展现了他的勇敢、坚持与执着。
总的来说,小说与电影中的内德都热爱自由。但电影中他贪财,他泄露了鹦鹉螺号的航行路线,他的形象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小说中的内德虽然头脑简单了点,行为鲁莽了点,但从没想过以伤害鹦鹉螺号的方式逃跑。他更纯粹,他是自己追梦路上的英雄,凡尔纳对内德这一人物是赞美的。
第二步,团队合作,生生研讨
问题:凡尔纳心中的孔塞伊是怎样的?
PPT显示:
【阅读要求】
1.阅读选段二(孔塞伊的建议)和选段三(孔塞伊的愤怒)限时:3分钟
2.一向冷静、不发表意见的孔塞伊居然一反常态。请试着从字里行间探寻原因,以便了解最真实的他。
(学生回答)
明确:选段二中大家决定捕杀儒艮时,他罕见地提出“放他一马”的建议,原因是为了科学。选段三是孔塞伊唯一一次极端的愤怒,他举枪朝向打碎极为珍贵的左旋斧蛤的土著人,原因也是为了科学。电影里孔塞伊质疑教授是因为教授面对尼摩艇长的屠杀无所作为,他的发声是为了生命。
总之,电影弱化了孔塞伊“热爱科学”的人设。凡尔纳就是借孔塞伊之口做“科普”,借孔塞伊的形象来赞美那个时代的人们对科学的热爱。
问题:凡尔纳心中的尼摩艇长是怎样的?
PPT显示:
【阅读要求】
1.观看电影剪辑——尼摩艇长的心声吐露(时长1:47)
2.精读选段四,比较电影与小说中尼摩击沉战舰的原因。
(学生回答)
明确:都是为了复仇。小说中他的妻儿、国家被殖民者所毁;电影中因不愿将鹦鹉螺号及其动力秘密泄露给“邪恶国家”而家破人亡。小说中的尼摩一心反压迫,反殖民统治。电影中的尼摩不愿尖端科学为“邪恶”所掌控,他期待科学为“善良”所用。
凡尔纳在小说中借助尼摩船长表达对压迫殖民的批判。电影则是借尼摩艇长表达对“科学”更加理性辩证的思考。
(四)课堂小结
问题: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在阅读方法上你收获了什么?
预设:电影和小说是有差别的,不能用看电影来代替读小说
可以抓住长篇小说中人物的重复行为、动作来理解人物形象
有改编成电影的小说可以通过跨界对比阅读了解人物
……
同学们,小说《海底两万里》创作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人们对科学有着空前的热情;电影是二战后上映的,人们对如何使用科学有了更加理性的认知。改编与时代背景相关。电影与小说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着各自独特的生命力。我们可以在跨界对比中,求同比异,提升阅读的品质。
今天我们跨界对比了主要人物,大家还可以尝试对比情节、对比环境。向海底更深
作者具有较高的编写水平,所创作文档内容完整,语句通顺,排版整齐,字体统一,标点符号准确,无错别字,打印清晰美观,无网络复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