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个为什么》读中推进课教学设计.docx

《十万个为什么》读中推进课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十万个为什么》读中推进课教学设计

《十万个为什么》读中推进课教学设计 《十万个为什么》采用屋内旅行记的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物提出饶有趣味的问题后进行颇具启发性的解释,比如,为什么用水来洗涤?为什么水不能燃烧?炉子里火旺的时候,为什么会呼呼作响?穿三件衬衣暖和,还是穿一件三倍厚的衬衣暖和?苏联著名科普作家米.伊林凭借他那生花的妙笔、洞悉一切的慧心,以散文的笔调、简练质朴的语言,为小读者们逐一道破了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小秘密。 教学目标: 1.交流阅读方法及感受,探索科学世界里的奥秘,分享阅读的快乐。 2.初步感知科普作品的语言特色。 3.对阅读科普作品产生兴趣,能自主阅读推荐书目。 教学准备: 1.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完成读书笔记。 2.提前了解学生大概阅读到了哪个章节,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讨论的话题,再由老师综合。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聚焦内容,分享快乐 1.活动一:我来问,你来答。 (1)师引导:这两个星期,我们跟随米·伊林在屋子里旅行,在知识的殿堂里漫步。伊林在书中提出了许多问题,你们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 (2)抢答游戏。师逐一出示问题,各小组抢答。 (3)小组交流:生轮流提一个问题,全班抢答。 2.活动二:我来说,你来猜。 (1)师引导:伊林给我们出了多个“谜语”,你们知道这些“谜语”的谜底吗? (2)猜谜游戏:师出示谜语,各读书小组抢答。如:炉子烧着了,却没有火焰;空气从哪里进去,烟就从哪里出来。 3.活动三:我来导,你来演。 (1)师创设“旅行站点”,学生扮演伊林提问。 (此环节意在检查学生对目录的阅读效果) (2)师过渡:你看,伊林把简单的事物想得如此有趣,让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事物散发着科学的光!他还把科学知识变成了一幅幅插图,一个个故事呢! 4.活动四:看插图,配上画外音。 (1)课件出示炉子的图片,师指名讲述。 (2)课件出示镜子的图片,师指名讲述。 【设计意图】依据科普作品的文体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交流读书收获,丰富阅读体验,感受阅读的快乐。 板块二 ?聚焦文段,品味写法 ? ? ? ? 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与一般的科普作品不同。他的讲述娓娓动听,让我们读起来津津有味。他给内容施了什么“魔法”呢?你们发现了吗?(出示几组《十万个为什么》中的文段)赏读文段。生自由读文,说一说自己有什么发现。(示例:衬托、比喻、拟人,诗一样的语言)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1)师引导生从以下3个方面交流:①简明的叙述。②有趣的故事。③生动的语言。 (2)补充名家评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文本表达的奥妙,从关注“写什么”到关注“怎么写”,体会作品的科学性和文艺性相结合的特点;品读精彩文段,补充名家对作品的评论,加深学生对作品表达特色的理解。 板块三 ?聚焦话题,读中竞赛 1. 活动一:自创赛题,组内擂台赛 (1)挑选阅读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知识点考一考组内成员,分成三个难度等级,列出考题单: (2)六人小组两两对决,获胜者再两两对决,选出小组擂台赛冠军。 2.活动二:自由挑战 (1)各小组胜出的冠军选手在全班接受他组挑战,并交流擂台赛中自己未能答出的题目。 (2)鼓励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出题考考同伴,共享阅读的快乐。 活动三:分享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和思考 (1)学生拿出平时在阅读过程自己的困惑以及思考后的答案,如果有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一起讨论。 (2)学生上台展示,师相机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竞赛的方式让学生交流阅读所得,分享阅读过程中的困惑,是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科普作品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激发他们深入阅读的内驱力,为后面的持续阅读打下基础。 板块四 ?聚焦方法,激发兴趣 1. 展示部分阅读成果: (1)师引导:米·伊林的《十万个为什么》是几代人的科学启蒙作品。1961 年,中国的《十万个为什么》诞生了,书名借用了伊林的标题。作家叶永烈撰写篇目最多,当时他还是北京大学大二的学生。他小时候就是读着伊林家厨房里的科学故事长大的。看来这本书的影响力确实不小,大家还应继续好好读,谁能把你这段时间的阅读收获展示给我们看看呢? (2)学生自由展示。 2.大家都有了自己的收获,说明读的很认真,那么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想推荐给大家吗? 预设(1):碰到不理解的科学术语,可以通常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或者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 预设(2):在阅读的时候,要做批注,或写读书笔记。 预设(3):读科普作品后,可以准备制作一份科普小报。 3.继续阅读本书 (1).继续阅读未完成的章节。 (2).为你最喜欢的故事设计—张手抄报。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享阅读成果、交流读书方法是为了找准学生阅读的共振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读有所获,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兴趣,真正实现课外阅读量的增加和阅读能力质的飞跃。

文档评论(0)

无敌熠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分享关于教育的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