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芣苢》《插秧歌》 联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pptxVIP

《芣苢》《插秧歌》 联读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芣 苢插秧歌诵读诗歌,把握它们的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学习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从审美的角度赏析诗歌。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只有标题,没有内容)。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被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民歌;《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相关知识中兴四大诗人之一——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出生于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累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诗人简介任务一诵读全诗,理解大意,读出节奏。1.诵读诗歌,用“/”画出这两首诗的朗读节奏,并用“____”标出第二首诗的韵脚。芣 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情感,并赏析它们的表达技巧。任务二1.《芣苢》一诗在形式上有什么鲜明的特点?有什么艺术效果?(1)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2)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生动地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2.前人读《芣苢》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这种景象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妇女们在田野里边采集野菜边唱歌,一派欢快的劳动景象。通过(铺叙)动词的变换表现出来的。3.《插秧歌》的开头两联可以看出,这次收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诗的头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全家老少齐上阵,一家其乐融融的干农活,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下,有抛有接有拔有插,忙个不停。4.赏析《插秧歌》中“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艺术手法这两句写天公发威,大雨滂沱,而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全副武装与天斗,与地斗,与雨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又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急迫与艰辛。任务三从审美的角度赏析诗歌。1.扬之水说:“此篇(《芣苢》)作者不添一事,读者不添一言,斯得之矣。”每一章中更换的几个字,虽为趁韵,却非凑韵,倒是因此而使诗有了姿态,有了流动之感。请你分析这种论断的合理性。所谓“作者不添一事”,其实就是说此篇的自然。也就是说,作者直接从客观世界中取材,不添加任何自己的个人素材进诗。使读者读来,自然而然,毫不感觉有任何添加成分。当然,如此简洁的诗歌,能够唤起我们的美感,绝不仅仅是因为“作者不添一事,读者不添一言”的纯粹客观世界的自然美。而是因为诗里面非常巧妙地隐含了创作者的“情”。2.艺术品一经生成,就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呼唤读者对其内涵进行探讨。这种探讨,在西方现代文论中叫“召唤”与“填空”。请你结合《芣苢》理解“召唤”与“填空”的意义。“召唤”指的是《芣苢》中的情感是在悠闲中展现出难以抑制的喜悦,这种喜悦不是大喊大叫,而是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咏唱的节奏自然而然地流露。在自然的流露中,让读者顿生愉悦之情,不期而遇地将自己对田野风光和生命动力有机结合。2.艺术品一经生成,就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呼唤读者对其内涵进行探讨。这种探讨,在西方现代文论中叫“召唤”与“填空”。请你结合《芣苢》理解“召唤”与“填空”的意义。“填空”指的是读者还原作品本意的同时,将自己的经历、情感、审美理想等等融入到作品之中,和作品的内在情感交互影响,交互作用,共同完成情景交融的审美意境。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意境,不再是作品中的意境,它是读者在作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情感等因素生成的全新境界。随堂练习 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首诗,表现劳动场面。

文档评论(0)

130****7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