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 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 1.背景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帝国主义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 (3)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不断在各地发动叛乱 第1页,共24页。 2.内容 (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 (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 (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 (4)强制劳动: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 3.特点 苏俄在战争逼迫的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 4.影响 (1)积极影响: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使苏维埃政权经受住了考验,站稳了脚跟。 (2)消极影响: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遭到广大农民反对 第2页,共24页。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1.经济危机 (1)原因: 战争破坏: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自然灾害:1920-1921的大旱灾,粮食产量急剧下降 政策因素:继续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表现: 工农业:工农业产值大幅下降,大批工厂无法开工 人民生活:人民生活必需品得不到满足,许多人死于饥饿 第3页,共24页。 2.政治危机 1.原因 根本原因:经济危机引起严重的政治危机。 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得到强化。 2.表现 在农村:农民对农民对余粮收集制不满。 在城市: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而纷纷摆工抗议。 水兵叛乱:农民和工人的不满情绪牵动着军队士兵,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 第4页,共24页。 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1.原因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 (2)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2.标志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___实物税___ 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第5页,共24页。 3.内容 农业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 ①改变国营企业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 ②坚持国家掌握经济命脉,实行经济核算 ③部分国有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商业 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分配 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第6页,共24页。 二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斯大林模式”(p135课前提示) 含义: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它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唯一模式。 第7页,共24页。 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 海报《完成五年计划》 (一)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国内: 1925年,经济恢复; 落后农业国(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 2)国际: 面临资本主义包围,形势紧张. 2、目的: 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8页,共24页。 3、方针提出: 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要点包括: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4、过程(1926年开始): 1)1926-1928年:改建、扩建、新建企业。 2)1928-1932年:一五计划提前完成。 3)1933-1937年:二五计划提前完成。 4)1938-:因二战而被打断。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第9页,共24页。 〓苏联的五年计划 名 称 时 间 主 要 成 就 第一个五年计划 第二个五年计划 第三个五年计划 苏联”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化的重要工程之一——第聂伯河水电站 1928年-1932年 工业飞速发展 1933年-1937年 成为世界工业强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1938年起实施,因卫国战争爆发而被打断 第10页,共24页。 苏联的工业化为什么取得了巨大成就? 5、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 高积累政策; 农民的贡献; 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 第11页,共24页。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目的: ①为了引导众多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②为了保证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2、方针: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农业逐步集体化方针 农业全盘集体化 3、过程: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1929年底 开始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掀起高潮 1930年 整顿、发展 1932年 富农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 1937年 农业集体化完成 第12页,共24页。 4、评价: 农业成就:实现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发展,为苏联工业的实现提供了条件,改变了农村生产关系。 农业问题: ①它违背农民的自愿和逐步原则。 ②使工农关系、城乡关系问题重重。 ③政府忽视农民的物质利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