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结石的形成.pptVIP

  1. 1、本文档共2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ompany LOGO 胆囊结石形成与饮食习惯 一、胆囊的解剖与生理功能 (一)胆囊解剖 胆囊贴于肝脏前缘,恰与左右半肝分界一致,长约5~8cm,宽为3~5cm,容量30~60ml。胆囊分为底、体、颈、管四部分。颈部凸出,呈漏斗状,又称hartman袋,胆囊结石易嵌顿于此。胆囊管长2~3cm,直径0.3cm,与肝总管汇合成胆总管。 (二)胆囊 的生理功能 1.胆汁的浓缩和贮存:粘膜有强吸水和电解质的作用,吸收水分的速率每小时为本容积的10-30%。 2.胆囊的收缩:胆汁的排出,其受体液因素和神经系统调节。 3.胆囊的分泌功能:分泌粘液性蛋白质,每日约20ml,保护粘膜。 5.胆囊的免疫功能。 4.胆囊对胆管内流体压力影响。 吸收: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物质,以及维生素、无机盐和水通过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免疫:指机体事变和排除非己抗原异物,以维护内部环境平衡和稳定的生理功能。其功能包括防御、自身稳定和免疫监视三方面。 二、胆囊结石的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 (一)流行病学 1.年龄:最小年龄36天,我国报道3岁,最大92岁,高发与低发的分界线为40岁。 老年人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可达20% 主要原因: ①胆汁酸7-α羟化酶活性随年龄增长而表现老化现象,胆汁酸也减少。 ②老年人胆囊收缩功能滞缓。 老化:分子间氢键已断裂的糊化淀粉又重新排列形成新的氢键的过程,即复结晶过程. 2.性别: 男:女=1:2,主要表现为胆固醇结石的性别差异, 胆色素结石无差别. 原因: ①雌激素可降低胆流,增加胆汁中胆固醇的分泌,降低胆汁酸合成和分泌→总胆汁酸和鹅去氧胆酸↓ ②雌激素能降低胆汁酸合成酶活性→过饱和胆汁 ③孕酮降低胆囊动力→胆汁淤滞 激素: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激素:是内分泌腺或器官组织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细胞所分泌,以体液为媒介,在细胞之间递送调节信息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3.职业、肥胖与胆结石 城市人群>农村人群; 干部>工人; 脑力劳动者>轻体力劳动者>重体力劳动者 肥胖者是正常人群的3倍(肥胖人体内胆固醇合成与肥胖程度呈直线相关)。 4.种族、环境、民族差异与胆结石 ①美国黑人胆结石发病率最低,白人次之,印第安人是全世界胆结石发病率最高人群(为48.6%,成年妇女为73%);黑人妇女为4.5%。我国北京、上海、西北、华北发病率较高。 ②饮食习惯是影响胆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即称为“富贵病”与进食精制粮食、高胆固醇食物和静止的生活方式有关。西欧、北美、澳大利亚消耗食物热量多→结石↑,非洲许多地方饮食热量少→结石少。我国正在增多。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5.生育与遗传因素 妊娠可促进胆石形成,而且孕次与胆石病存在相关。 原因: ①孕期雌激素↑→胆汁成分发生变化。 ②胆囊排空滞缓。 ③体重变化→胆汁成分变化→胆汁酸肠肝循环促进胆固醇结晶的形成。 遗传:生命有机体在生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亲子代之间的相似现象。 肠肝循环:是指在胆汁中排泄的药物或其代谢物在小肠中移动期间重新吸收返回肝门静脉血的现象。(肠肝循环的药物在体内能停留较长时间) (二)胆囊结石的发病机制: 胆囊结石中70-80%为胆固醇结石,确切形成机制至今尚未清楚,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形成“成石性胆汁”; 1968年,Admirand和Small首先提出,应用物理、化学的相互平衡理论,将胆盐、卵磷脂和胆固醇三者的关系用三角座标来阐明。在这个等边三角形内找到了胆汁胆固醇以“微胶粒”形成溶解的区域(正常胆汁在ABC曲线范围内),在此区域外,胆汁中的“微胶粒”不足以使胆固醇全部溶解,胆汁呈过饱和状态→析出胆固醇结晶。 但近年来有人发现,肝胆汁的过饱和程度远比胆囊胆汁高,但并不形成胆固醇结石。因此提出成石胆汁必须同时具备2个条件: ①胆汁中胆固醇过饱和;②胆汁中成核因子异常。 平衡:是指身体保持一种姿势以及在运动或者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持姿势的能力。 磷脂:含有磷酸成分的脂。分为甘油磷脂、鞘磷脂。 卵磷脂:即磷脂酰胆碱(PC),是磷脂酰与胆碱形成的复合物。 2.促成核因子的存在: 胆囊胆汁中存在促/抗成核因子,并且两种因子力量相对平衡。 研究证明:胆固醇结石患者中的胆囊胆

文档评论(0)

189****68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