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生物学(第五版)-第16章 细胞的社会联系.ppt

细胞生物学(第五版)-第16章 细胞的社会联系.ppt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7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细胞外基质成分主要有3种类型: (1)结构蛋白 (2)蛋白聚糖 {3}粘连糖蛋白 细胞外基质的功能:胞外基质不仅为组织的构建提供了支撑框架,还对与其接触的细胞的存活、发育、迁移、增殖、形态以及其它功能产生重要的整合调控作用。 作者:momoTian (1)结构与类型 是胞外基质最基本成分,也是动物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 基本结构单位是原胶原,由3条α 多肽链盘绕成3 股螺旋结构 α链的一级结构具有Gly-X-Y三肽重复序列,其中 X 常为脯氨酸(Pro),Y常为羟脯氨酸(Hypro)或羟赖氨酸(Hylys) 1. 胶原 (collagen) A.一条胶原α链,呈左手螺旋,具有Gjy-X-Y三肽重复序列特征。 B.胶原分子模式图,由3条α链螺旋盘绕形成 作者:momoTian 类型 多聚体形式 组织分布 突变表型 Ⅰ 纤维 皮肤、肌腱、骨、韧带、角膜等 严重的骨缺陷和断裂 Ⅱ 纤维 软骨、脊索、人眼玻璃体 软骨缺陷、矮小症状 Ⅲ 纤维 皮肤、血管、体内器官 皮肤易损、关节松软、血管易破 Ⅴ 纤维(结合Ⅰ型胶原) 与Ⅰ型胶原共分布 皮肤易损、关节松软、血管易破 Ⅺ 纤维(结合Ⅱ型胶原) 与Ⅱ型胶原共分布 近视、失明 Ⅸ 与Ⅱ型胶原侧面结合 软骨 骨关节炎 Ⅳ 片层状(形成网络) 基膜 血管球形肾炎、耳聋 Ⅶ 锚定纤维 复层鳞状上皮下 皮肤起疱 ⅩⅦ 非纤维状 半桥粒 皮肤起疱 ⅩⅧ 非纤维状 基膜 近视、视网膜脱离、脑积水 胶原的类型及其特征 并非所有类型的胶原都由相同的α链螺旋盘绕形成。目前已发现人的胶原类型多达27种,几种常见的胶原类型及其组织分布 作者:momoTian (二)胶原的合成与装配 胶原的合成与组装始于内质网,并在高尔基体中进行修饰,最后再细胞外组装成胶原纤维。 作者:momoTian 前α链→ 原胶原→ 胶原分子→ 胶原原纤维 → 胶原纤维。胶原纤维的强度可通过胶原分子内以及胶原分子间Lys残基之间形成共价键而得到极大增强 作者:momoTian 脯氨酸和赖氨酸残基的羟基化有助于羟基间形成氢键,以稳定胶原3 股螺旋结构 缺少维生素C时,脯氨酸的羟基化受到影响,导致胞外基质中胶原不断丢失而引起血管脆性增加从而引起坏血病 作者:momoTian 三、通讯连接 通讯连接 (communication junction ):介导相邻细胞间的物质转运、化学或电信号的传递,主要包括动物细胞间的间隙连接(gap junction )、神经元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的化学突触( chemical synapse )和植物细胞间的胞间连丝( plasmodesma )。 作者:momoTian (一) 间隙连接 TK+ TK- 间隙连接 除骨骼细胞和血细胞外,在几乎所有的动物细胞间专司细胞通信的连接方式。 作者:momoTian 间隙连接结构示意图 4次跨膜的间隙连接蛋白 间隙连接的蛋白组成 豚鼠上皮细胞冷冻蚀刻电镜显示间隙连接成片分布区域 1. 结构与成分 作者:momoTian 神经肌肉接头 (neuromuscular junction ):神经元轴突末与肌纤维之间的连接位点,同时也是神经冲动从轴突经突触间隙向肌纤维传递的位点。 电突触结构示意图 作者:momoTian 2. 功能 (1)在代谢偶联中起作用,允许小分子代谢物和信号物质通过,以实现细胞间代谢偶联或细胞通讯; (2)在神经冲动信息传递中起作用,电突触属于间隙连接; (3)在胚胎早期发育中起作用,为影响细胞分化的信号物质的传递提供通道。 作者:momoTian (二)胞间连丝 胞间连丝(?plasmodesma ):胞间连丝穿越细胞壁,由相邻细胞的细胞质膜共同组成管状结构。 作者:momoTian 胞间连丝 植物细胞之间形成众多胞间连丝;B马铃薯细胞胞间连丝; 胞间连丝的结构 中央是由光面内质网延伸形成的链样管。在管状质膜与链样管之间是由细胞液构成的环孔。 作者:momoTian (三)化学突触 化学突触(chemical synapse):化学突触是存在于可兴奋细胞之间的细胞连接方式,它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来传导神经冲动, 作者:momoTian 第二节 细胞黏着及其分子机制 同种类型细胞间彼此黏着是许多组织结构的基本特征。实验表明,细胞可以特异性识别某些细胞的表面,然后相互作用而忽略另一些细胞。 作者:momoTian 将两栖动物早期胚胎的外胚层和中胚层细胞解离为单细胞并混合在一起,起初细胞形成一个混合的聚合体,然后从其他类型细胞中分选出来。外胚层细胞移动到聚合体的外表面,中胚层细胞移动到聚合体的内部,这些正是它们在胚胎中所占据的位置 作者:momoTian 细胞识别与黏着的分子基础是细胞表面的细胞黏着分子(cell adhes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omoT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水产生物正高教授职称证持证人

高等学校教师,生物学专业领域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1月06日上传了水产生物正高教授职称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