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康德优美与崇高论
黄昌强 010101116 汉语言文学(2)班
摘要:康德的崇高论的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指出了崇高的无形式和无限性。康德把美仅看作是在对象的形式中,而崇高的根本质素就是无形式和无限性。我们知道,康德限定了人的认识的界限,限定了知识的范围,指出了感觉经验的有限性,也就是为了说明人的有限性。但是,人的特质使得他总是企图去追寻无限,去感悟那永恒而又难以把握的无;这不但是人在有限性中的体悟,而且是人之为人的整体性的要求,因为人总是试图在整体性中去把握世界,总是试图把一切归结到整体性之下来认识和体悟存在,这种整体性的超越正是在崇高中实现的。康德意识到了知性的有限性和理性的自由无限性、自然和自由、认识和道德之间的严重对立,但是,同时他又从他的哲学人类学的原则出发,认为人的心灵的完整性的要求,促使人必须把这种有限性和无限性归结到整体性中去把握,正是在这种整体的超越中,人才进入到了存在的敞亮,面对无限,追索无限,体悟实存。康德为了顺利地实现过渡和超越,就在崇高和美的过渡中去实现这一整体性的超越。
关键字:美学,崇高,康德,哲学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和美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是《判断力批判》。他的主要 文艺理论观点是以他的哲学和美学为基础的,基本上也就表现在《判断力批判》这本书之中。康德的文论是以他的先验唯心主义的二元论、不可知论、先验唯心论、外在辩证法的哲学为基础的。康德有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包括《纯粹理性批判》(认识论)(1781)、《判断力批判》(美学、目的论)(1790)、《实践理性批判》(伦理学)(1788)三大部分,都冠名为“批判”,因而被人们称为“批判哲学”。[1]
研究西方哲学甚至研究哲学不得不研究康德哲学,因为“在哲学这条路上,一个思想家 不管他是来自何方和走向何方,他都必须通过一座桥,这座桥的名字就叫康德。”[2]而研究 康德哲学又不得不研究康德美学,因为康德美学正式康德哲学中的“一座桥”。正因为如此, 古留加断言:“系统的研究康德哲学应当从美的理论开始,这样一来善和真就会被解释得更加充分。”[3]康德本人把他的美学看作他“全部哲学的入门”。显然,这不仅意味着《判断 力批判》与《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一道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从外在形式 上看没有康德美学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康德哲学;更意味着《判断力批判》是《纯粹理性批 判》与《实践理性批判》的内在逻辑“逼迫”出来,而非出于建构美学体系的需要,这就从更深层面揭示出没有康德美学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康德哲学。
就康德的艺术论而言,康德所著的《审美判断力的批判》[4],是十分具有说服力的。康德从质、量、关系、情状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审美判断及其对象——美,得出了审美判断和美的特点。其一,审美判断完全不关系功利目的,是一种无利害关系的自由快感,这就形成了美的无功利性。其二,审美判断是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快乐的,这就形成了美的无概念的普遍有效性。其三,审美判断是纯形式的主观含目的性的,这就形成了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其四,审美判断是不依赖概念的必然产生的快感,这就形成了美的无概念的必然令人愉快性。康德就这样揭示了美和审美判断的矛盾性质,规定了美和审美判断的纯形式性,无功利性,无目的性,无概念性及其自由性,合目的性,普遍有效性和必然愉快性。
《审美判断力的批判》在内容上明显地由两个部分组成: 《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这两个部分都是讨论鉴赏问题的,这是康德的“鉴赏论”。对“艺术一般”、“天才”、“审美
意象”的分析是从创作角度着眼的,它构成了康德的“艺术论”。“艺术论”是康德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正是在“艺术论”部分康德继续发展了美在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的认识。说康 德对艺术没有进行专门的论述是与事实严重不符的。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康德心中的优美与崇高。
针对优美与崇高这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西方美学史一般这样描述: “崇高”一词由朗吉努斯首次提出,但其所述与我们所认识的美学范畴不同,它主要是指文章修辞:博克 1757 年出版的《关于崇高与美的观念的根源的哲学探讨》第一次将崇高与优美在美学意义上对举 提出;康德在博克之后于《判断力批判》(1790 年)中对崇高与优美所做的分析更为世人称道。这种精要的历史勾勒本身就有不少令人追问之处。优美与崇高这两个在人类审美生活中极为 常见且对比极为分明的范畴在讨论过不少美学问题的柏拉图、亚理士多德那里为何未见论述? 这似乎与古希腊人敏感而聪慧的求知、追问精神十分不符。朗吉努斯与博克之间一千五百年 的欧洲文献中为何竟无人再讨论过崇高?为何在博克或略前的艾迪生、哈奇生、贝利(John Baillie)那个时代,这一对美学范畴却又引起人们极为浓厚的兴趣?这些饶有趣味的问题都 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但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康德在《观察》[5]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