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它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 编年体 著作,相传它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 左丘明 所作。它与公羊高的《春秋公羊传》、谷梁赤的《春秋谷梁传 》合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468),充分反映了这250多年里,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状况。
;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领,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此,《左传》既是宝贵的先秦历史文献,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左传》不但在当时有着巨大的创造性,而 且对后世的历史学和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司马迁著《史记》就继承了《左传》的优良传统。历代的散文家都重视学习《左传》叙事和议论的笔法,并以它为楷模。可以说,
《左传》是我国历史散文的开山之作。
;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裁。如《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积累语文小知识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史记》
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山海经》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左传》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 《尔雅》
第一部词典 《诗经》
第一部神话集 《资治通鉴》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 积累语文小知识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左传》
最大的编年体史书 《资治通鉴》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第一部词典 《尔雅》
第一部神话集 《山海经》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
其一是郑国曾得罪过晋国,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其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
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国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是必然的了。; 释“秦晋之好”;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①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②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③。 ;夜缒而①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②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①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②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①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③。”;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①力不及此。因人之②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第二课时;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秦伯说,与郑人盟。
4失其所与,不知。;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2夜缒而出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越国以鄙远
5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6与郑人盟
7朝济而夕设版焉
8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9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10烛之武退秦师;文言虚词——以;文言虚词——其;文言虚词——而;文言虚词——之;文言虚词——焉;1以 其 无 礼 于 晋
2佚 之 狐 言 于 郑 伯
3若 亡 郑 而 有 益 于 君
4何 厌 之 有?
5焉用亡郑以陪邻;1是寡人之过也。
2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