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作作文导写01:“常识中的‘理””话题作文导写(对标2023届四省适应性考试“谚语中的智慧”)-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作文精品课(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VIP
-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三单元 作文导写01
“常识中的‘理’”话题作文导写
对标2023四省适应性考试“谚语中的智慧”(教育部命题)
——找寻教考衔接的密码
【原题呈现】(第三单元学习任务四第二小题)
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题目自拟。
(课本第68页写作指导“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
【写作指导】
事理说明文,写作的重点不仅是为了说明这些现象是什么,而且要运用逻辑探索这些现象背后的原理,看清现象背后的本质,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在行文过程中需要言之有序,选用合适的说明顺序,清晰地写出你发现的事理;在行文中要以说明为主,辅助运用议论等表达方式来揭示事理。
审读材料:
常识对我们的生活、学习都很重要。(指出了说明对象——常识)它们有些是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举例说明了常识的作用);有些与文化相关,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多采用对称布局;有的则凝结着人生的某些经验,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常识的作用)。
审读要求:
这些常识的背后其实都存在某些事理,(要求从常识中悟出事理,写成事理说明文)试以“常识中的‘理’”为话题,(再次明确提出要求,从常识中悟出理)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说明文(有文体要求——说明文),题目自拟。
【例文引路】
蚂蚁搬家天将雨
“蚂蚁搬家天将雨”,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句家喻户晓的谚语。每当我们看到蚂蚁们成群结队地搬运看各种食物时,脑子里便会蹦出“要下雨了”的判断,蚂蚁搬家与下雨之间似乎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蚂蚁是群居生物,一般在地面筑穴为巢,洞口多裸露,外物极易进入。雨水就更不消说,进入蚁穴可以说是畅通无阻。一旦下雨,蚁穴便会被无情的“洪水”淹设。蚁穴被淹,蚂蚁们也就会面临被淹死的危险。要坐以待毙吗?当然不行,得跑。
但是,仅仅在下雨时才跑还远远不够,不仅储藏的食物会被打湿,性命还会受到威胁,毕竟蚂蚁的大小与一滴水也相差无几,因此,提前搬家至关重要。
要提前搬家,就得预知下雨,蚂蚁是如何预知下雨的呢?难道是看天气预报吗?这当然不可能;抬头看乌云吗?也不可能,蚂蚁的世界可以说是二维的,它们几乎不具备抬头的能力。那它们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研究表明,蚂蚁身上有许多纤细的小绒毛,这些小绒毛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特别敏感,可以感知到很轻微的变化。在下雨之前,空气中的温度往往会增加,靠近地面的空气会格外湿润,蚂蚁身上的小绒毛可以精敏地感知到这一变化,并立即开始搬家,快速地向地势高的地方转移,以免被雨水淹没。
这样一来,蚂蚁搬家与下雨便形成了捆绑的关系,“蚂蚁搬家天将雨”的谚语也由此而来。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常识背后都存在某些事理,例如“蜻蜓低飞要下雨”,这是很常见的现象,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当要下雨时,低层大气的气压会降低,蜻蜓不适应低气压,于是低飞。再如蝙蝠在黑暗环境中也能“看”清周围,这靠的不是视力,而是“听力”——超声波,人类模伤这一特点制造了雷达。
常识,对我们的学习、生活都很重要,探究常识背后的事理,这件事既有趣又实用,有时候还会给人深刻的启迪,大家不妨一试。不信你看,“蚂蚁搬家天将雨”,是蚂蚁的生存之道,不也蕴含着做事要未雨绸缪、防患未然的道理吗?
点评:文章从“蚂蚁搬家天将雨”这一自然现象入手,探究“蚂蚁搬家”和“下雨”的联系,懂得蚂蚁身上的绒毛感应这一科学道理,再扩展到其他常识背后存在的事理,进而上升到对人生的启迪,由个别到一般,说明事理思路清晰,表述明确。
柳与别离
?
别离自古以来就与人类密不可分。
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再别康桥”中“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在这两千五百多年的悠长岁月中,“柳”与“别离”如影随行,为古今文人争相咏诵。那么,“柳”凭什么登上别离诗中的C位呢?
最常见的说法是“柳”与“留”谐音,借双关表达对友人离别的不舍。李商隐直言,“为报行人休尽折,半留相送半迎归”,王维比较隐晦,“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树见证行人的离别,也慷慨地献出柳枝供离人表情达意。
“柳”代表黄昏与死亡,也代表愁绪伤感。根据清代学者段玉裁的考证,“柳”读音取于“酉”,即日落时分,又引申为死亡,“丧车为柳”由此而来。柳本身的哀伤凄凉气息与离人分别时的哀伤不舍氛围相合,别离诗中经常出现柳也不足为奇。
“柳”的生命力极强,“无心插柳柳成荫”,因此,长亭外、古道边柳树无处不在,人们才有机会折柳送别。清朝褚人获《坚瓠广集》中提到“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去乡正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广东深圳卷)2023年中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解析版).docx
- 2023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英语试题(解析版).docx
- 2023届山东省聊城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第22课 伟大的悲剧(教师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讲义(部编版).docx
- 第三单元作文导写02:“探索星空的脚步”情境作文+“人类登月的历史”主题展览观后感-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作文课(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 第三单元作文任务:如何清晰地说明事理-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同步作文课(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 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案)-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教学课件+教案+练习备课优选(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 第四单元 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同步练习)-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教学课件+教案+练习备课优选(统编版必修下册).docx
- 第五单元写作 文从字顺(教师版)-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册同步讲义(部编版).docx
- 记叙文阅读:标题含义理解(思维导图+答题方法+例题讲解+练习)-备战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广西专用)教师版.docx
- 快速作文教学简案:学写读后感之写作实践三--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部编版).docx
- 快速作文教学简案:撰写演讲稿--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单元作文教学设计(部编版).docx
- 名篇名句专项(练)-【中职专用】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四川适用)(解析版).docx
- 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六校联合教研”质量调研英语试卷(解析版).docx
- 天津市红桥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下学期结课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 应用文写作专项(练)-【中职专用】中职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突破(四川适用)解析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