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氟利昂系统制冷剂在管道内允许压力降及允许流速 ㈠对系统管道允许压力降要求 回汽管:相当于饱和蒸发温度降低1℃,其值见表5-15; 排汽管和高压供液管:相当于饱和冷凝温度升高0.5℃,其值见表5-16。 ㈡对系统管道流速的要求 流速范围:见表5-17。 对吸汽、排汽上升立管,有最小带油速度的要求,见图5-19。 ㈠对液管的设计要求 ⒈考虑过冷 要防止高压供液管由于升高而液柱引起的静压下降,使液管在进入热力膨胀阀之前就成为两相流体。 防止的办法:高压液体过冷。 液管每升高一米时的静压降低值及相应的饱和温降见表5-18。 ⒉热力膨胀阀宜靠近蒸发器布置 两相流动的阻力比纯液体大得多。阻力倍数见表5-19。 ⒊各并联管路要保证均匀供液 ◆一只热力膨胀阀只向一个通路供液。见图5-20。 ◆一只热力膨胀阀向几个并联通路供液时,采用分液器配液。如图5-21,图5-22。 ⒋高压液管上应设置干燥过滤器 吸收水分,过滤杂质。 三、氟系统管路设计要求 ⒈设置上升立管和回油弯 见图5-23。 ⒉坡向和坡度要求 水平吸汽管应有大于或等于2%的坡度,并坡向压缩机。 ⒊设置双上升立管 在负荷变化较大的系统中采用。 ⒋回汽管与蒸发器连接上的要求 ●回汽管与一组蒸发器连接: 压缩机与蒸发器位于同标高或蒸发器高于压缩机时,蒸发器出口的上升立管上升至蒸发器顶部或略高于蒸发器,再接至压缩机。如图5-24。 ●回汽管与多组并联蒸发器连接: 见图5-25。 回气管垂直上升时,每隔10米左右安装一个集油弯。 ㈡对吸汽管路的设计要求 图5-23 图5-35 第五章 制冷系统管道设计 直径、连接的设计。 第一节 氨系统管道设计要求 ㈠对氨系统管道的要求 ◆耐腐蚀要求:一律采用无缝钢管。不允许用铜管、管壁镀锌。 ◆耐压要求:氨系统工作压力不超过--1.5MPa; 系统高压部分试压压力--1.8MPa(表); 低压部分试压压力--1.2MPa(表)。 由管壁厚度来满足耐压性要求,表5-1中的规范厚度满足要求。 ㈡对氨系统阀件的要求 阀件--氨专用。 ⒈材质--灰铸铁、可锻铸铁、铸钢。 耐压要求--强度试验压力3.0~4.0MPa 密封性试验压力2.0~2.5MPa 公称压力为2.5MPa的阀即可满足要求。 ⒉氨阀不允许有铜、铜合金的零部件。 ⒊氨阀应有倒关阀座--可把阀全开,更换填料。 ⒋压力表用氨专用的。 ●量程不得小于系统工作压力的1.5倍。 高压容器:-0.1~0~2.5MPa; 中、低压力容器:-0.1~0~1.6MPa。 ●精度等级:不低于2.5级。 倒关阀座 二、制冷剂在管道内允许流速及允许压力降 ●流速要恰当。表5-2为推荐的允许流速。 流速过低→沿程阻力损失较小,但管径较大,耗材多,造价较高; ●流速过高→管径小些,但沿程阻力损失较大,影响制冷效率与安全。 二、制冷剂在管道内允许流速及允许压力降 ●要控制管道的压力降。允许压力降见表5-3。 允许压力降确定原则:吸汽管或回汽管允许压力降相当于饱和温度降低1℃; 排汽管允许压力降相当于饱和温度降低0.5℃。 三、对氨制冷管路设计要求 ㈠管道的坡度要求--见表5-4。 ㈡蒸发器供液管设计要求 ⒈每个冷间的供液管:从分配站单独引出。 ⒉冷风机与排管的供液管:从分配站分别引出,不得并联于同一供液管上。 ⒊并联供液的各蒸发器,要求其当量长度基本相等。如采用中进中出、先进后出的方式。如图5-1a。即各支路同程。 ⒋顶、墙排管并联供液保证均匀供液的措施:采用“∩”形弯头。如图5-1b。 墙排管的供液经“∩”形弯头的顶端,该顶端与顶排管的上层标高一致。 图5-1 ㈢吸汽管设计要求 ⒈压缩机吸汽管宜在水平吸汽管总管水平轴线上方呈45°角处连接。 ⒉重力供液系统,最好设机房氨液分离器。 ㈣排汽管设计要求 ⒈排汽管上均应设止回阀。 ⒉压机排汽管应从水平排汽总管顶部呈45°角接入。 ㈤其他管道设计要求 ⒈氨安全管泄压管引出室外,出口高出屋檐1m,高出冷凝器平台3m以上,未端做成S形弯头。 ⒉融霜用热氨管:油分离器后接出,装截止阀和压力表,不宜穿过冷间。 ⒊各种氨管:不得有凹下管段。在地沟内的吸、排气总管的最低处应设排液(油)管,吸入管设加压管。 ⒋排液桶、集油器、空气分离器等设备的降压回汽管,不得直接与压机吸入管相连,而是接于蒸发器回汽管顶部。 第二节 氨系统管道管径确定 一、公式计算法 依据:允许流速、允许压力降。 步骤: ⒈计算管道内径: dn=0.0188 (m) (5-1) ⒉查表5—1,确定用管规格。如dn在两种规格之间,则选用管径大的一种。 ⒊计算并校核管道压力损失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