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钢琴制造业发展对李斯特创作理念的影响.docxVIP

19世纪钢琴制造业发展对李斯特创作理念的影响.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19世纪钢琴制造业发展对李斯特创作理念的影响 ? ? 丁阳 杨建鹏 摘 要:作为李斯特最具开创性的一部钢琴作品,《b小调奏鸣曲》除了受作曲家人生经历与艺术品味、社会思潮和历史变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更与其实现的载体——键盘乐器的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主要以19世纪钢琴制造业的发展为出发点,以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为例,探讨19世纪钢琴发展的历程对李斯特创作理念的影响。 Key: 19世纪 新式钢琴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 创作理念的革新 纵观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弥漫于欧洲大陆,钢琴的制造工艺也从18世纪初的诞生逐渐蜕变、成熟。19世纪钢琴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席卷欧洲大陆,还为作曲家们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本文从19世纪钢琴制造业的多元化进程这一角度为切入点,来探讨不断改良的新式钢琴带给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在创新理念革新、钢琴音响交响化、戏剧性和表现力手段方面的启迪。 一、18至19世纪钢琴制造业的多元化进程 18世纪初,佛罗伦萨的巴托罗密欧·克里斯多佛利在1710年左右制造出第一架真正意义上的钢琴。然而克里斯多佛利的钢琴音色单一、琴弦较细、共振不足等缺点并没有在欧洲大陆引起重视,难以取代羽管建琴的地位。 19世纪中叶,德国、奥地利和英国作为欧洲钢琴制造业的中心,不断推动着钢琴制造工艺的发展,并走向繁荣。这一时期的重要钢琴制造商包括德国的戈特弗里德·西伯尔曼(1683-1753)、英國人约翰内斯·楚姆佩(1735-1783)、约翰尼斯·布罗德伍德(1732-1812)、西伯尔曼的学生德国人约翰·安德里亚斯·斯特恩(1723-1792)以及安东·瓦尔特(1752-1862)等。西伯尔曼发明的击弦机在楚姆佩的改良下成为了著名的“英式击弦机”,而他的学生斯特恩于1770年在德国制造出了“维也纳式击弦机”。以莫扎特为代表所使用的维也纳式钢琴“琴键触感较浅而轻,有很灵敏的止音系统,共鸣不强,音量偏小,但音色清晰透亮。” {1}而克莱门蒂则更偏爱英式钢琴 “触键感觉较重,琴键反应较迟钝,但是由于琴弦粗,音板厚,所以音量大,共鸣强,声音深沉浑厚。”{2} 进入19世纪后,工厂化的生产模式逐渐取代了以往的手工作坊模式。钢琴制造业的发展也由家族化管理转变为更专业的公司化管理。康拉德·格拉夫(1782-1851)经营了维也纳第一家批量化钢琴制造公司,并迅速发展为19世纪早期钢琴制造的典范。而到了19世纪中期,贝森朵夫、施坦威、普莱耶尔、佩卓夫等钢琴企业相继问世。19世纪繁荣的钢琴制造业提供给作曲家们更加自由的创作维度。 二、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创作理念的革新 1811年出生于匈牙利雷汀的李斯特,作为神童10岁到访维也纳随贝多芬的学生车尔尼学习。在车尔尼的教导下,李斯特延续了贝多芬的演奏风格。1824年,李斯特在巴黎举办了第一场公开音乐会,并于1825年开始了在欧洲大陆的巡演。 1853年,李斯特完成了《奏鸣曲》(后文简称《奏鸣曲》)的创作。《奏鸣曲》的问世在当时相对保守的欧洲大陆引起巨大的争议。克拉拉·舒曼曾评价道:“这是一首使人害怕和不安的作品,……它一无是处。”{3}对于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威廉·纽曼的“双重功能”{4}观点得到了学术界较为普遍的认同,即“作品以单乐章的奏鸣曲式写成,同时又具备了多乐章的奏鸣套曲的要素。”{5}“主题变形”{6}这一作曲技法充分代表了李斯特的作曲理念,即“内容决定形式。”正如李斯特在1856年写给路易斯·科勒的书信中所说“……我只追求内容决定形式,这种追求甚至抑制自己放弃评论界的支持赞美。”{7}这首《奏鸣曲》无疑是他创作理念的大胆实践:仅仅运用了五个主题动机,每一动机描绘着不同的文学形象——庞大而不乏冗杂,精巧却不显单调。 三、19世纪的钢琴制造与李斯特理想化音响的碰撞 李斯特本人私人拥有的博伊赛洛特钢琴源自他的好友路易斯·康斯坦丁·博伊赛洛特;其他演奏过的包括维也纳的贝森朵夫、格拉夫、德国的施特来歇、贝希斯坦和英国的布劳德伍德。通过接触不同的造琴工艺,极大的拓宽了李斯特的创作思路:构思一种类似于交响诗的钢琴体裁,将钢琴作品交响化;探索钢琴音域和音响效果的极限,使作品更富有戏剧性。这些创作理念都对作品的承载者——不断改良的钢琴提出了极其苛刻的要求:洪亮的声音、灵敏的触键、细腻的音色变化、支撑力更结实的金属结构等。 1.交响化在《b小调奏鸣曲》中的体现 如果说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已初具交响化,那么李斯特则更进一步:“贝多芬是在钢琴上想象交响乐的音响效果的话,李斯特已完全把钢琴作为一支乐队来看待。”{8}他在《奏鸣曲》中创作了大量富有张力变化的乐段。厚重的多声部和声织体和运用到极致的力度对比让钢琴的音响层次更加丰满,追求类似管弦乐队的音响效果。 满足交响化的首要媒介就是支撑力更强且共振效果极好的

文档评论(0)

科技之佳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科技赋能未来,创新改变生活!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31073104000017
认证主体重庆有云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云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2176858X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