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温病学--绪论-ppt课件.pptx

  1.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温病学--绪论 第一章 绪 论湖北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学院温病教研室 一、温病学的定义与性质(一)温病学?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中医 临床 基础学科。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性质温者,热也病因、病机病理变化预防、诊断、治法(1)完整的理论体系(2)全面的临床辨证论治方法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因、机、证、诊、治、防 (二)温病学的地位1、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3、是进行中医科研的重要内容外感六淫辨舌验齿、辨斑疹、白?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SARS 起源于《黄帝内经》,发展于《伤寒论》,形成于明清温病学发展概况温病学发展过程战国至唐代——萌芽阶段宋至金元时代——成长阶段明至清代——形成阶段建国以后——发展提高阶段 萌芽阶段代表作: 战国至唐代—温病学的萌芽阶段此期对温病的论述零散,比较朴素,不成系统。《内经》对温病的认识(1)病名温病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气乃大温,草木乃荣,民乃厉,温病乃作”。“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1、对温病的因证脉治有初步的认识 (2)病因一、伏寒化温说二、感受疠气说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后世伏气温病的理论依据。 在《内经》中已经提到疫病是感受“毒气”所致,而后又有“疠气”、“乖戾之气”等说法。 (3)病机及传变规律1、体质:《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藏于精者,春不病温”。2、传变: 六经次第传变,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3、两感:《素问?热论》:“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4、互病: 《素问?刺热篇》说:“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荣未交,曰今且得汗,待时而已,与厥阴脉争见者,死期不过三日。其热病内连肾。”5、热病伤阴与预后的关系: 《素问?热论》说:“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表里同病。指外感与伏邪相互为病。 (4)证候突出了“热”的特点, 《灵枢·论疾诊尺》: 《素问·评热病论》: “有病温者,“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强调与伤寒不同,表现为:热象重,易伤津。 (5)治则从针灸治疗逐步过渡到方药治疗:(1)一般治疗原则: 《素问?热论》曰:“治之各通其脏脉,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2)针对病因治则 《灵枢?热病》曰:“泻其热而出其汗,实其阴而补其不足”。针刺治疗:方药治疗:“热者寒之”“温者清之”。 《素问?刺热篇》指出肝热病者“刺足厥阴、少阳”。 主要以《伤寒论》方药治疗温病。 :以祛邪为先务,以养阴为要旨。 (6)预后正气严重虚衰 《素问?玉版论要》提出“病温,虚甚死”。 “遗证”:《素问?热论》指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饮食不当是温热病死亡的原因是疾病愈后复起的原因治疗当“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 (7)预防既强调正气御邪作用,又重视避免直接接触病邪: 《素问?刺法论》曰:“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不相染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正气存内,预防原则:预防方药: 《备急千金要方》列出辟温方30余首,其剂型有药酒、丸、散、熏烧、搐鼻、粉身、洗浴、佩带等。 对外感热病进行了分类:由脉证论述各外感病的病机: 《难经·五十八难》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 “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各随其经所在而取之”。《难经》对温病的认识 《伤寒杂病论》对温病的认识病因:伏气的提出证候:温病的初起证候特点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辨证方法:六经辨证中阳明病是典型的 太阳病、少阳病、少阴病、厥阴病均有温病的证候,对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有启发意义。治法 如下法、清法等用于温病,另外阳明及少阴存津液对温病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相应方剂为温病治疗习用。 《伤寒例?平脉篇》:“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 晋唐医家对温病的认识王叔和将温病病因分为两种:一种由冬时感寒,潜伏到春夏而发病 《伤寒论?序例》“冬令严寒,……,中而即病者,名为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一种病中更感异气转变而成提出“时行”说: “凡时行者,春时应暖反大寒

文档评论(0)

liuzhouzho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