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试论云南地区青铜锄类型及年代
?
?
陈霞
摘 要:云南地区出土青铜锄数量较多,可分为尖叶形、平面略呈方形、梯形和平面呈倒梯形等四类,时代主要为战国至东汉初期。
Key:青铜锄类型;年代
在云南地区战国至东汉初期墓葬中,出土有不少数量的青铜锄,这些锄所体现出的文化内涵已有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王大道通过对滇池区域青铜农具的探讨认为“铜1的广泛使用,表明战国至西汉滇池地区仍处在锄耕农业阶段。”①张増祺认为云南地区此时期的青铜锄是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而仿制的②。杨德文认为锄耕农业是当时滇西地区各民族广泛经营的一个生产部门③。周志清认为滇墓中大量出土的青铜农具印证了青铜农具在滇国农业生产中实用的普遍性④。祝牧也对云南地区青铜锄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细致的研究⑤。其他研究文章或发掘报告亦对铜锄有少许的涉及。本文通过明确几类主要铜锄的类型和年代,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一、类型
云南地区出土铜锄形制多样,根据平面形制的不同分为尖叶形、平面略呈方形、梯形和平面呈倒梯形四类,以下详论。
(一)尖叶形。
据銎口和锄身相接处内凹与否分为两型。
A型 銎口和锄身相接处无内凹。据肩部的差异可分为斜折肩和弧肩两个亚型。
Aa型 斜折肩。可分为三式。
Ⅰ式 銎部呈三角形,斜折肩偏平,锄身最大宽处很高。昆明羊甫头M19:37。
Ⅱ式 銎口呈近等边三角形,肩部斜度较Ⅰ式大,锄身最大宽处降低,銎两侧有对称钉孔。江川李家山M68:327。需要注意的是此形制铜锄在昆明羊甫头、澄江金莲山等墓地出土有长约5cm的铜锄,报告皆认为为明器。
Ⅲ式 銎口呈三角形,肩部斜度进一步增大,锄身最大宽处进一步降低,銎两侧有对称钉孔。江川李家山M26:6。
此型演变规律:肩部斜度越来越大,锄身最宽处越来越低。
Ab型 弧肩。可分为三式。
Ⅰ式 銎口呈三角形,弧肩偏平,锄身最大宽处很高。昆明羊甫头M101:37。
Ⅱ式 銎口呈圆滑的三角形,弧肩斜度较Ⅰ式变大,锄身最大宽处降低,銎两侧有对称钉孔。江川李家山M47:215。
Ⅲ式 銎口呈三角形,弧肩斜度更大,锄身最大宽处进一步降低,銎两侧有对称钉孔。江川李家山M86:40。
B型 銎口和锄身相接处内凹。
Ⅰ式 銎口呈椭圆形,弧肩近平,锄身最大宽处很高。红土坡M14:121-2。
Ⅱ式 銎口呈椭圆形,弧肩,锄身最大宽处较Ⅰ式降低。祥云大波那。
(二)平面略呈方形
銎口有椭圆形和半圆形两种,銎口和锄顶相接处内凹,锄身一般上宽下窄,差距很小,少数锄身上下宽度一致。銎部一般有一釘孔。弧刃。本型锄形制差异较小,故不进行识别的划分。
(三)平面略呈梯形
銎口为方形,銎口和锄顶相接处齐平,锄身上窄下宽。平刃。本型锄出土数量很少,无法进行识别的划分。
(四)平面呈倒梯形
銎口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銎口和锄顶相接处齐平或内凹,锄身上宽下窄。銎部一般有一至两个钉孔。刃部近平。本型锄形制差异较小,故不进行识别的划分。
二、年代
(1)尖叶形锄
Aa型 Ⅰ式标本出土于昆明羊甫头墓地,报告中M19属于第一期,认为其绝对年代为战国中期左右。杨勇在其专著《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考古学文化研究》中通过与其他墓地墓葬的对比研究认为羊甫头墓地第一期墓葬绝对年代应该在战国末至西汉早期。⑥该墓地M30、M106也出土有此式铜锄,其墓葬年代皆在杨勇所提出的战国末至西汉早期之内,所以我们认为Ⅰ式年代在战国末至西汉早期较为合适。Ⅱ式标本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地,⑦报告中M68属于第二期,认为其绝对年代约为武帝置郡后的西汉中晚期,杨勇亦认为其年代基本符合事实。⑧昆明羊甫头墓地M113出土有此式铜锄,⑨据杨勇的研究M113的时代为西汉中晚期,⑩所以,Ⅱ式铜锄的绝对年代为西汉中晚期应该是可靠的。Ⅲ式标本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地,报告中认为其绝对年代上限不早于西汉中期,下限可晚到东汉初。从铜锄的形制演变规律我们知道Ⅲ式晚于Ⅱ式,且M26出土有较多的铁器(包括铜铁合制品)。所以M26的年代应该偏晚,可能为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故第Ⅲ式的年代大致可以确定为这个时间段。
Ab型 Ⅰ式标本出土于昆明羊甫头墓地,报告中M101属于第一期,认为其绝对年代为战国中期左右。杨勇认为年代应该偏晚在战国末至西汉早期,11该墓地M108亦出土有此式锄,M108属于第二期,而杨勇认为“第一、二期的年代相去不远,年代可能多在战国末至西汉早期,早的或可至战国晚期。”12所以,我们认为Ⅰ式锄的年代在战国末至西汉早期较为合适。Ⅱ式标本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地,报告中M47属于第二期,认为其绝对年代约为武帝置郡后的西汉中晚期,杨勇亦认为其年代基本符合事实,13安宁太极山墓地亦有此式铜锄,14年代为西汉中晚期,故此式锄年代应该为西汉中晚期。Ⅲ式标本出土于江川李家山墓地,M86年代为东汉初。安宁太极山墓地也有出土,墓葬时代为西汉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