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从峰到山峰的呈现.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试论从“峰”到“山峰”的呈现 ? ? 胡馨心 摘? 要:“从隐含到呈现”是汉语词汇发展史上一种重要的现象。“峰”呈现为“山峰”是“从隐含到呈现”的一组典型例证。“山峰”一词最早见于晋代文献中,唐代至明代的使用频率较低,清代时使用频率增高。“山峰”一词呈现出来的原因有二:一是词义泛化,二是词义抽象化。 Key:峰;山峰;词义泛化;词义抽象化 “从隐含到呈现”是汉语词汇复音化的一种特殊现象。胡敕瑞对此下的定义为:“‘从隐含到呈现是指一些原本融合在同一形式之中的概念,后来被离析出来并分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质言之,‘从隐含到呈现是一种从概念融合到概念分离的现象。”[1](P99)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从隐含到呈现”是从概念的角度提出的。那么,何为概念?蒋绍愚指出:“概念化,指的是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及其关系在人的意识中形成一个一个的概念。”[2](P117)客观世界中的一座座山峰在人的意识中形成了“山峰”这个概念。它一开始是由“峰”这一单音词来表达,后来由“山峰”这一双音词表达。从“峰”到“山峰”是一种从概念融合到概念分离的现象,即“从隐含到呈现”。 正如讨论词义时,应将它放在语义场中讨论一样。讨论“峰”这一概念,必然要将其放在概念域中进行讨论。蒋绍愚指出:“‘概念场是一个层级结构。包括全部概念的是总概念场,总概念场下面又分若干层级,为了表达的清晰,我们把总概念场下面的各个层级称为‘概念域。”[3]“山峰”这个概念处于“{山}(此处的{}表示概念场)”这一概念域中。与“山峰”处于同一概念域中的概念还有“山巅”“山峦”“山岭”等。蒋绍愚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概念”和“概念域”的分析方法,即“概念要素分析法”。“在每一个概念域中,都存在一个由各种维度交叉而构成的多维网络。几个维度的节点以不同的组合方式交会在一起,形成一个一个不同的交会点,一个概念域中的不同概念就处在这个多维网络的不同交会点上。而那些组合在一起的若干维度上的节点,就是构成某个概念的概念要素。这种用概念要素来分析词义的方法就称为‘概念要素分析法。”[3]在概念域“山”中,构成“山峰”的节点主要有三,分别为“主体”概念要素,“形态”概念要素和“位置”概念要素(下面用[]表示概念要素)。 那么,如何判断从“峰”到“山峰”是“从隐含到呈现”?根据胡敕瑞(2009)和蒋绍愚(2015)的相关研究可以得知,“从隐含到呈现”需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符合“从隐含到呈现”的形式,即A(B)→A+B(表示隐含);二是呈现前后语义对等。“峰≥山峰(峰≥山峰,表示峰呈现为山峰,“≥”表示呈现)”符合“从隐含到呈现”的形式,即峰(山)→山+峰。因此,判断的重点在于呈现前后的语义对等,即呈现前后的概念要素是否对等。 一、“峰”与“山峰”的隐含与呈现 山峰是古代{山}中的典型概念,最初写作“峯”,词化为“峰1”。《说文·山部》:“峯,山耑也。从山,夆声。”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删“峯”字。严可均《说文校议》:“峯,大徐新修十九文也,议删。经典无峯字。《汉书·相如传》‘历封峦‘谕以封峦,义与峯近。《集韵》峯或作。知峯即之讹。《土部》封古作。李阳冰以为从一,是也。”钮树玉《说文新附考》:“峯疑封之俗字。”王玉树《说文拈字》:“此徐氏所羼十九文之一也。注义序例偏旁俱无峯字,《尔雅·释山》并无其名,经典、汉碑亦无其字。疑峯或即封之俗字。……《集韵》峯或作,《土部》古文封作,亦与形相近,据此知后人或本此作峯,然亦魏晋以下所造之新字。” “封”有“培土”义,又指“土堆”,引申而指“物体隆起之处”。《汉书·西域传上·大月氏国》云:“(大月氏国)出一封橐驼。”颜师古注:“脊上有一封也。封,言其隆高若封土也。”“峰1”应是从“封”派生出的专表山峰的单音词。 在古代文献中,与“峰1”组合的名词多为与“峰”处于同一概念域的词,如:峦、岭、巅、岫等,如《水经注》卷十三:“次仲首发于道,化为大鸟,出在车外,翻飞而去,落二翮于斯山,故其峰峦有大翮小翮之名。”又如《魏书·崔挺传》:“西北数里有斧山,峰岭高峻。”古代“峰1”表征的概念结构可做如下描述:“[+主体:山][+形态:高而尖][+位置:顶部]”。 “山峰”一词最早见于晋代的文献之中。如《抱朴子·广譬》:“抱朴子曰:沧海扬万里之涛,不能敛山峰之尘。”又如《文选·左思〈蜀都赋〉》:“楩柟幽蔼于谷底,松柏蓊郁于山峰。”从概念要素看,古代“山峰”表征的概念结构可做如下描述:“[+主体:山][+形态:高而尖][+位置:顶部]”。 从形式上看,从“峰”到“山峰” 符合蒋绍愚归纳的公式:A(B)→A+B(表示隐含)[2](P142)。从“峰”到“山峰”,即峰(山)→山+峰。 “山峰”的概念结构与“峰1”的概念结构一致,但在概念要素的分配上有所区别。由于“山”从“峰”中呈现出来,

文档评论(0)

布丁文库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 重庆微铭汇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00108305191485W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