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祠堂牌匾题词
篇一:大冶民居
湖北大冶地域民居分析
一.重要历史节点
公元前880年(周夷王八年),楚王熊渠攻杨越至鄂(今鄂城、大冶),封其次子熊红为鄂王,县地属楚国鄂王辖地。
公元221年(三国魏黄初二年),孙权自公安迁都于鄂(今鄂城),改鄂为武昌,并割鄂之南部建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等六县为武昌郡。时县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城)、阳新两县境内。
公元967年(宋乾德五年),南唐升青山场院,并划武昌(今湖北鄂州市)三乡与之合并,始建大冶县。县名取“大兴炉冶”之意。
2008年3月17日,大冶市被列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之一。XX年12月10日,大冶市在第十二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名单中一举冲进全国百强,成为湖北唯一的全国百强县市。
二.地域文化成因
今大冶是古之吴头楚尾,是楚文化与世界青铜文化的发源地。而今的赣东南一带主要为江西人的后裔,历史上重大的移民运动“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以及期末民国时期鄂商的频繁活动都给鄂东南一带文化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鄂东南在地理位置上属于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它与江西,安徽,湖南三省交界,在地图上可以看出鄂东南地区同其东面的安徽省属太湖县,宿松县接壤,东南与江西省瑞昌县交界,西南与湖,南省临湘县毗邻,正是处于这样的一个交汇区,才使得它的风俗和文化具有一种多样性的特点,鄂东南地区主要指湖北东部长江沿线及其以南地区包括黄石市的阳新县,大冶市,咸宁市的咸安区等。
三.村落规划
1村落选址:研究民居,首先就要从村落的选址开始,鄂东南古村落的选址都十分注重风河东村,玉堍村,石震村等皆因主上太公看好该地风水而乔迁于此。他们都是依山傍水。
2村落布局:各村布局各异,形态不同,看似零乱而没有章法,但经过分析便能很清晰地发现他们都是以祠堂这一纽带和载体,形成环环相扣的有机的聚落形态。以玉堍村为例,整个村落的布局可以用“一姓三庄七祠”来概括。“一姓”指玉堍村是单一血缘村落,整个玉堍村都是李姓宗亲。“三庄”是指玉堍村这一行政村里有三个自然村,
而“七祠”指的是该村一共供奉着七个祠堂(宗祠,支祠,家祠),该村内三个自然村以“李氏宗祠”为中心联系在一起,而各自然村内也以各自的支祠作为组团中心,村落中的每个单独住宅单元都有小路通行另一个住宅单元,整个村落的民居都是可以相互贯通的,祠堂周围的民居,纵横交织,巷弄穿插,排列整齐。形成了一种由小住宅组成大住宅的格局。
同时各村还表现出另一个重要的布局特点:水井。和祠堂一样每个自然村都有一口井,并且大多也位于聚落的中心,村民十分重视水源,赋予其神奇的色彩和生命的
四.祠堂建筑特色
祠堂分为宗祠,支祠,家祠三类,在当地民居中祠堂地位非常高,所以祠堂建筑自然也就代表了当地建筑的最高成就。
一.选址与布局:(背靠青山,门前开阔,左右怀抱)祠堂是各村落最重要的空间节
点,往往处在村落的风水宝地。当地祠堂大多依其自然条件尽量争取背山而面水,地形连接所谓的地脉来龙,前面开阔,疏无遮挡,周边民居多沿祠堂两侧依次展开。
二.内部空间布局:(翼脚戏楼,牌匾题字,三进天井,层层太高)当地祠堂平面布
局大致相仿,多设前后三进:第一进为门厅,有大厅和过厅组成,紧贴门墙一侧一般立又有戏楼,飞檐翘角;穿过门厅为天井,石板铺设过道,两厢设马房或祭品库。第二进为享堂,为祠堂主体,高大雄伟,第三进为寝堂(后座)庄严肃穆。祠堂多去中轴线对称布局各进有前向后逐渐增高,主体建筑置于后位,祠堂面阔三间,室内采用南方祠堂惯用的彻上露明造方式,以增加呢部空间的高度。牌匾题字也是当地祠堂的文化精髓部分。
三.外部空间造型(牌坊门楼,八字门墙,滚龙屋脊,半月水塘)当地祠堂大门或
为牌坊门楼,或为八字门墙,门檐皆悬题字牌匾,祠堂屋顶重檐叠角,翼角飞举。而且当地多数祠堂门前都模式化地设有一处半月形的水塘,象征村落“关,界”因“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水塘在精神的意义上象征在守着村落的气血和生气。
五.民居建筑特色
1.徽居传风:历代的江西移民将江西,安徽等地的建筑文化和工艺传承过来,并
且长期与赣皖保持联系,因此鄂东南一带的民居主要是继承和沿用徽派建筑风格,但因经济,自然等原因又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单体规模一般不大,组合变化不是很丰富,外墙不全部刷白,马头墙不像徽派那样样式多变,黑白分明层次丰富,装饰上砖,石,木三雕也相对简单很多。
2.天井相连:鄂东南民居的屋顶平面大多以“回”“工”字为主,同时根据民居规
模不等,一般有1-3个天井相连,而少数的大屋的天井多达20到30个。
3.大屋聚族:在大冶阳新多地都有一些大户人家聚族而居的所谓“大屋”,数十个
天井相互联通,一处排水至户外,形成联系更加紧密的村中村,体现强烈的家族观念。
4.白粉墙边:主要为硬山式屋顶,山墙形成马头墙,变化丰富又一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