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docx

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1.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 教学目标:   1、认识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夸张这六种修辞手法。   2、能够判断出具体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3、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让句子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这六种修辞手法的特点。   难点:能够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让句子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出示一组句子: (1)天上的星星很多。 (2)天上的星星很多,就像一双双小眼睛。 对比分析出(2)句写得更好,因为说星星像小眼睛,让星星的样子变得生动起来了,显得更加亲切。这就是修辞手法的魔力。我们今天一起走进它.   二、学习比喻的修辞手法 (一)含义 也叫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不同类的事物的修辞手法。它可以让事物变得更加具体,变得生动形象。 注意:相比较的事物必须是不同类别,并且具有相似之处. 组成结构:本体、喻体、比喻词 如:柿子可真红呀,就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枝头。 (二)类别    明喻:句子中出现了本体、喻体、比喻词    例句:河面上的柳条好像姑娘的辫子一样美丽。    暗喻:句子中出现了本体、喻体、用“是”、“变成”等词语来代替比喻词。    例句:冬天,结冰的水面变成了一面镜子。    借喻:句子中没有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句:夜深了,一双双小眼睛还在天上眨呀眨的。 三、学习拟人的修辞手法 (一)含义     把一个事物赋予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感受等的修辞手法。     例句:春风给大地穿上了一件花衣裳。 (二)拟人和比喻的不同   拟人句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句中把物当作人来写。 四、学习排比的修辞手法 (一)含义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差不多的短语或句子连用的修辞手法。   例句:真正的英雄,永远不知停顿,永远不知满足,永远不言失败。 五、学习夸张的修辞手法   (一)含义 把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点作扩大、缩小或超前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二)类别   (1)夸大   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2)夸小    如:巴掌大的地方也能创造奇迹。   (3)超前夸张    如:看到这片麦苗,我仿佛闻到了馒头的香味。 六、学习设问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设问和反问都是用问句的形式来突出自己所表达的句子意思。它们的区别在于: (一)设问:自问自答 如:为什么中华民族成为拥有诗歌传统的民族呢?因为这些美丽而富有魅力的文字。 (二)反问:只问不答,但答案已蕴含在了句子中。 如:难道还有别的话比这句更能表达我此时的感情吗? 七、句子练兵场   练习一:请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武松提起铁拳般大小的拳头,使尽平生力气只顾打。( 比喻 )   2、新年到了,广场上成了花的海洋。( 比喻 )   3、风儿轻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拟人 )   4、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夸张 )   练习二:按要求完成句子 (1)灾区的群众不能忘记那一双双来自各地的援助之手。(改成反问句) 难道灾区的群众能忘记那一双双来自各地的援助之手吗?   (2)寒风吹到脸上很痛。(改为夸张句)   寒风吹到脸上,刺骨的疼痛。   (3)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仿写)   成都的天,是一面镜子,是一块画布,是一支和谐的乐曲。   (4)我们英勇的人民子弟兵是最可爱的人。(改为设问句)   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英勇的小红军。 (5) 刺猬浑身长满了像(钢针般 )的硬刺。(完成比喻句) (6)一阵风吹来,小树晃了晃。(改写成拟人句)      一阵风吹来,小树给风鞠了个躬。   八、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常见的修辞方法,体会了各种修辞方法神奇的表达效果。希望同学们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多多体会他们的妙处,并能借助它们为我们的文章锦上添花。本节课就上到这个地方,感谢大家的观看,再见!

文档评论(0)

139****94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4044076000006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