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的艺术特色.docxVIP

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的艺术特色.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的艺术特色 现代著名的中国作家聂华玲,不仅因其出色的“国际写作计划”而闻名海内外,而且因其丰富而独特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收藏而闻名。她的小说创作, 尤其是长篇小说最能代表她的思想倾向和创作风格, 而长篇小说中, 《桑青与桃红》则是其佳作中的极品。正如作者自己所说:“《桑青与桃红》是我的代表作, 我最喜欢它, 这是最有时代感与历史感的作品。我是花了不少心血才写成的。” 作品共分四个部分 (大致以主人公桑青生命流程的演变及生存空间的变换来结构小说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瞿塘峡被困 (1945年7月27日~8月10日) , 描写抗战后期, 少女桑青为逃避战争的威胁、家庭的暴戾毅然出走, 乘一只木船沿长江逆流而上。无奈船在瞿塘峡搁浅, 船上的人被围困了整整七天, 饮水和食物快用完了, 人们几乎陷入了绝望的境地, 情绪跌落到了极点。于是, 船上的男男女女演出了一场纵饮狂欢的悲壮闹剧, 桑青还稀里糊涂地与流亡学生发生了性关系。当他们最终得以再度启程上溯时, 传来了抗战胜利的喜讯。小说一开始就布置好了放逐的中国浪子的意象, 读者从中很容易窥见种种象征性寓意——破木船逆流而上, 而且要经过黄龙滩、鬼门关、百牢关等众多急流险滩, 这无疑象征了中国人处境的艰难和命途的多舛。第二部分北平成婚 (1948年12月~1949年3月) , 写桑青乘飞机来到被解放大军四面包围之下的北平, 按照父母之命与封建大家族的少爷沈家纲成亲。解放军进城后, 她和丈夫又怀着恐惧不安的心情仓惶出逃。小说真实记载了旧政权倾塌之际, 京城的人心浮动和社会紊乱。作者以沈家老太太象征旧制度, 她“全身瘫痪, 奄奄一息, 在迷乱中不断喃喃地说九龙壁倒坍了;九龙壁是中国皇朝的代表, 而沈老太太象征旧制度的垂死的惨痛”。第三部分定居台北 (1957年夏~1959年夏) , 桑青的丈夫因挪用公款被台湾警方通缉, 全家人终日藏匿在一个昏暗狭窄的小阁楼上, 过了两年提心吊胆, 惶惶不可终日的“阁楼人”生活。作品以象征写意的手法, 对国民党当局的独裁政治给予了有力的抨击, 那“摇摇欲坠、尘埃满布、老鼠横行、时钟停顿”的几乎让人窒息的小阁楼, 就是台湾社会的高度缩影, 它“很恰当地象征着台湾本身恐惧孤独、暂与外界隔绝的情况” 通读这篇小说, 我们不禁会有这样的感触:小说人物情绪的流泄非常强烈, 这种情绪极大地冲淡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完整性, 导致作品笼罩着浓郁的情绪化色彩。这与作家本人的情感体验是分不开的, 和小说的主人公一样, 聂华苓一生经历过两次放逐, 即大陆——台湾——美国, 坎坷的生活经历和苦难的生命体验, 使其笔触所及颇能反映一代移民者的普遍心态。作为海外浪子, 无论其现时处境如何, 都被双重的家国阴影所笼罩, 内心的矛盾与痛苦极为深切。一边是生养之地, 往昔的影子不能挥之即去, 却有家不能归;一边是寄居之所, 所居国的歧视、文化认同的危机, 使放逐者又感到无着无落, 无法安身立命。在这种情况下, 放逐者的生存境遇总是处于极端的尴尬与两难之中, 最终会因不堪重负而导致精神分裂。可以说, 分裂的人格是海外浪子的突出表征。小说的主人公桑青就具有这样的分裂人格, “桑青”与“桃红”同是女主人公的名字, 然而却代表了两种身份和文化认同。桑青在美国无家可归, 无处可逃, 和警察展开了一场捉迷藏式的捕逃持久战, 她的人格与精神也在逃亡与追捕中逐渐分裂。然而, 即便分裂到了疯癫谵妄的地步, 她也没有完全泯灭与生俱来的“根”的意识。譬如, 小说第四部分, 美国移民局官员问桑青, “你忠于美国政府吗?”她则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我是中国人。”而此时的她正在苦苦地申请美国的居留权。小说结尾部分还借主人公之口写道:“长城那儿是故乡……我们一起回大陆我们一起为国家工作我们一起抚养孩子。孩子必须在自己的土地上成长起来。”表现出了一代浪子根深蒂固的寻根意识和爱国情怀。 研读移民文学, 体察飘泊者的心态, 我们还会深切感受到, 在动荡不安的异乡生活中, 流浪者生命历程中的情感危机、生存危机与弃儿心理, 往往能使其飘泊心态的背后泛起一种原始生命力搅动的波澜, 这种精神的积淀是一种求生的奋斗意识, 是一种没有依傍、独立前行的精神指向。在《桑青与桃红》中, 我们同样感受到了“中国人们原始的生命力”, 正是有了这种原始生命力, 二十世纪里的中国人“经历战争、革命、家庭悲剧” 《桑青与桃红》完成于1970年, 然而时隔三十多年之后再来读它, 我们仍然会为小说所传达的艺术感受所折服。作者不仅在小说中第一次向世人倾诉了海外游子的“无根”之苦, 而且, 在这篇小说的技术处理上, 调动了几乎全部的现代主义表现手法。正因如此, 小说一出版就在批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有人说它是现实主义, 有人说它是印象主义, 有人说它是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