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昭陵博物馆藏唐五官的双冠
这名官员的头上戴着三根深蓝色的树冠,上穿着一条朱色宽的袖子,膝盖上的长衫,这件作品中的这件衣服,以及一件白色的衣服,踩着黑色的云。衫缘、袖口、襟边饰有纹饰图案。衣、冠边缘均贴金。陶俑面容清俊, 浓眉阔鼻, 髭须上翘, 双手拱于胸前, 仪态斯文雍容。据《唐书·舆服志》记载:三品以上官员穿紫色, 四品、五品为朱色, 下级官员则是青绿色, 以及五品戴三梁冠等文献, 可以初步断定此陶俑塑造的是一唐五品文官的形象。
贴金工艺源于东晋, 成熟于南朝, 已有近1700年历史。传统贴金工艺是将黄金事先锤打成极薄的金箔片, 贴在涂刷过鱼鳔胶水的器物外表上。由于金箔片非常薄, 具有很强的附着性, 用手无法拿起, 通常是夹在毛边纸中, 要用竹镊子夹起。
传统工艺制作金箔, 前后经化涤、锤打、切箔等十多道工序。首先是以99.99%的纯金为原料, 经反复锤打, 成约2.5平方厘米的金叶, 然后夹在用煤油熏炼成的乌金纸里, 再经6~8小时的手工锤打, 使金叶面积扩展40倍左右, 厚度不足0.12微米的箔片, 最后裁切成方形。标准的金箔呈现色泽金黄、光亮柔软、轻如鸿毛、薄如蝉翼, 外观厚薄均匀、边角整齐、无破裂和明显的沙眼。
【高68.5厘米重约20千克】唐高宗显庆二年 (657年) 制, 1971年陕西礼泉县唐昭陵陵园张士贵墓出土, 现原件由陕西昭陵博物馆收藏。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其中较为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是重要的一面, 至今仍可借鉴。据《资治通鉴·194卷》记载有唐太宗的选人标准:“为官择人, 唯才是与, 苟或不才, 虽亲不用。”他对所有官员不论职位高低, 每年都需经过一定的考课, 称为小考。每隔三年 (有时也有四年或五年) , 又举行一次大考。
唐朝选拔人才承袭了隋朝开启的科举制, 并对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为广大社会中下层有才学的人, 开启了一条登阶进仕的机会。报考者一旦被录用, 也可以与世族官吏通婚结亲。于是, 非贵族出身的新兴地主阶级兴起, 自魏晋以来施行以门第取人的“九品中正”制随之衰落, 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独占优势的地位开始动摇。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 所以叫做科举。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 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 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重帖经墨义, 进士重诗赋。因为帖经墨义只要能熟读经传及其注释就可登第, 而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同时, 录取的名额明经又比进士多。所以, 当时读书人中间流传有“三十老明经, 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意思是说三十岁及第明经已经迟了, 五十岁中进士也是年轻的。《通典·选举三》说:其进士大抵千人, 得第者百一二, 明经倍之, 得第者十一二。所以清人王定保《唐摭言·散序进士》说:进士科, 始于隋大业中, 盛于贞观, 缙绅位极人臣, 不由进士者, 终不为美。
在唐代众科中, 最贵重是进士科。进士及第, 是一种很高的荣誉, 时称“登龙门”。发榜后, 士子就在都城长安聚会庆贺:有曲江流饮会、杏园谢师宴、雁塔题名等活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 (772~846年) 二十九岁时“进士”及第, 实在少见, 曾登临大雁塔, 并题名塔壁留念写下“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 得意之情, 透于纸背。
贴金彩绘釉陶与唐三彩除了贴金、彩绘以外, 二者的胎质、施釉、模制、工序、火候等方面皆相同, 可以说此类釉陶是唐三彩的前身, 以其造型准确、描绘精腻、贴金绚丽华贵、人物性格鲜明、发型服饰绚丽而深受各界人士青睐。迄今为止, 除昭陵陪葬墓外, 其他地方尚未发现如此精美的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