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指津:掌握审题三板斧 例谈
考场作文偏题的可怕,恐怕是许多考生的恶梦。
于是,很多考生就会把自己的思想牢牢地圈在命题之中。最后陷入了另一个“误区”:泛泛而谈,空洞无物。
请看下面这道题:
原题呈现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引语,即引用了古人或名人的哲理性语句。
这些引语,到底在说什么呢?相互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材料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说的是学不离思,思不离学。角度是学思同步。
材料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这句话说的是终日空思,不如须臾之所学,表达的是思不如学。
材料三: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这句话说学本于思,思方有得,观点是思胜于学。
本次作文材料由三则名言组成。
材料中的第一则名言出自孔子,从反面告诫人们,只有“学”“思”结合,才可能学有所成。
第二则名言出自荀子。整天思考,不如片刻的学习,突出“学”胜于“思”。
第三则名言出自晁说之。“学”本于“思”。因为“思”方“得”,不“思”则不“得”。
可见,
三则材料都是谈论“学”和“思”的关系,但侧重点不同:
材料一认为学和思并重;材料二更侧重“学”;材料三更侧重“思”。
两个提示
概括材料,我们可以看出,这里其实是三个观点——学思不离,学胜于思,思胜于学。
怎样的审题才不偏题?
有的同学会问:是不是要在一篇文章中把这三个观点全部写出来?
第一,你很难做到,在八百字的文章中,把这三个观点,各自阐述一遍。
第二,即便是你做到了,相互之间也无法统一。因为本来他们就是各有侧重,甚至是相互矛盾的。
所以,你只要取其一,即可。
因为你取其一,就是根植于命题材料展开论述,当然不会是偏题了!
还有的同学,因为这里谈的是“学”和“思”的关系,于是,他们从哲学的思辨角度,进行了思考,形成了诸如:
思考比学习更重要
学习比思考更重要
先思后学,边思边学,学然后思
这样的审题,确实是抓住了命题的“论题”:思和学的关系,也确实构建了某种合理的关系。
于是,引发了我们第二个思考:
面对关系型论题的材料,我们的作文,一定要是关系型的观点吗?
事实上,不仅是不一定要是关系型的论点,甚至,是不能是关系型的论点。
因为,关系型的论点,那意味着我们的审题,还只是完成了“材料分析”这一步,因而,才是完成了“扣住材料”,这叫“一级审题”。
一级审题,是已经抓住了材料,但还只是抓住了材料。
不偏题,但平庸,浮泛,肤浅。
怎么突破呢?
试试我的三板斧
要突破“一级审题”的浮泛肤浅,有三个方向,可以去进行深化。
第一个方向,是“概念如何具体”。
什么是“学”?什么是“思”?
材料中,直接用了这两个术语,但并没有具体解说。
于是,我们就可以对这两个关键词内涵进行细化,深化,具体化。
这样,我们的观点,就有了我们自有的见解。
譬如,
“学”的主人,是不是可以是个人、国家和人类?
“学”的范围,是不是可以有日常生活、求知探索、未来发展等层面?
……
譬如,
“思”的范围,是不是可以有“为什么要学”、“学习什么”“怎样学习”?
“思”的阶段,是不是可以是“学前思”、“学中思”、“学后思”?
……
我们具体化了“学”与“思”的内涵及关系,才能丰富材料的意旨,才能打开我们思考的角度,从而为写作中进一步联系历史、现实和未来,从对概念的探讨,转向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提升自身思想及行动等等,提供可能。
第二个方向,是“主体如何明确”。
很多文科生,会误把高考写作当成哲学小论文。
政治考试中,确实有“某某材料,蕴含了某某哲学原理”这样的思考角度。
于是,他们在拿到高考作文题时,常常也想去总结和论证某种哲学原理。
问题在哪里呢?
他们没有看到,高考语文的写作命题,一定还有一句话:
“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这里的“我们”是谁?
就是坐在考场上的考生,就是高考追梦人,就是时代青年。
这里的“启示”、“感悟”、“思考”是什么意思?
就是考生从材料中获得的,对自我学习与生活的“思想收获”。
如果你从材料中只是发现了某种论题;
如果你的观点只是停留在材料本身的观点;
那你的“启示”在哪里呢?
对你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帮助呢?
所以,写作中,要大胆地,充分地,把“我”考生的生活实践,学习实际,勇敢地放进去,从而突出“我”的思考。
这样,文章的“主体性”,才得到了明确。
而不是泛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颁奖词写作教学例析及提升策略.docx
-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辩词写作教学例析及提升策略.docx
- 高考作文写作备考:2023年高考作文命题导向与复习对策.docx
- 高考作文写作提升:德才兼备,方为君子 作文升格 精讲.docx
- 高考古诗词复习备考:评证类诗歌鉴赏7题 精讲精练.docx
- 高考英语复习备考:语法填空解题技巧 讲义.docx
-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指津:背好友上楼 作文审题 精析.docx
- 高考语文默写复习备考:怎么破解“从对方落笔”的写法?例说.docx
- 高考作文写作训练提升指津:交响乐 作文写作构思 例谈.docx
- 高考写作训练提升指津:材料作文“提取关键词”能一提了之吗?例谈.docx
- 2024年江西省高考政治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pdf
- 2025年四川省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二)物理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2025年四川省新高考八省适应性联考模拟演练(二)地理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2024年内蒙通辽市中考化学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docx
- 2024年四川省攀枝花市中考化学试卷真题(含答案详解).docx
- (一模)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化学试卷(含答案).pdf
- 2024年安徽省高考政治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pdf
- (一模)长春市2025届高三质量监测(一)生物试卷(含答案).pdf
- 2024年湖南省高考政治试卷真题(含答案逐题解析).docx
- 2024年安徽省高考政治试卷(含答案逐题解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