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课时分层检测(四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课时分层检测(四十)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闲居寄端及重阳① 韦应物 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 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 乙:闲居寄诸弟 韦应物 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 尽日高斋②无一事,芭蕉③叶上独题诗。 [注] ①【端】韦端,是韦应物的族弟。【重阳】崔播,是韦应物的外甥。②【高斋】诗人闲居处。③【芭蕉】古人多于芭蕉叶上书写,又芭蕉心为愁之象征。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所写景物不同。甲诗写冬日清晨的野寺山林,乙诗写秋天清晨的庭院。 B.两首诗抒情手法不同。甲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乙诗直抒胸臆,情真意切。 C.甲诗写景更为具体,视听结合;乙诗写景只用白描,笔法简略但深得神韵。 D.两首诗中诗人的形象各异。甲诗中的诗人清高脱俗,乙诗中的诗人多愁善感。 B [B.“甲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乙诗直抒胸臆,情真意切”分析有误,甲诗除“以景衬情”外,“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也是直抒胸臆。乙诗除“直抒胸臆”外,“秋草生庭白露时”也是以景衬情。] 2.两首诗同是写“闲居”,但表现出来的诗人心境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闲居寄端及重阳》诗,前两句“山明野寺曙钟微,雪满幽林人迹稀”,是说天已放亮,山色渐明,钟声隐微,雪满山林。诗人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出了一个晶莹剔透、远离红尘的世界,这也正合了诗人闲居的心境。诗的后两句“闲居寥落生高兴,无事风尘独不归”中,诗人说寂寞独处于此,获得了他羨慕的陶渊明等人那样的闲情逸致,如果没有必须办的事情,他甚至都不想回去。风尘不归,呼应上文“人迹稀”。而“高兴”一词意为高雅的兴致,这是诗人的价值取向,也是在向亲人表露自己的心迹,充分表现出作者闲适、愉悦的心境。而在《闲居寄诸弟》中,前两句“秋草生庭白露时,故园诸弟益相思”是说,白露时节,秋草已长满庭院,因而愈加思念诸弟。写“秋草”“白露”,渲染凄冷伤感的氛围,为下文抒别情离思定下基调。诗的后两句“尽日高斋无一事,芭蕉叶上独题诗”写诗人于百无聊赖中,于是在芭蕉叶上题诗消遣。从注释可知,“芭蕉叶”上题诗表明作者充满忧愁,“独”字的运用更突现思弟心情之急,更见情深意长。本诗没有纷呈的意象和炫目的技巧,只以“芭蕉题诗”一句画龙点睛,表达出诗人失落、忧愁的心境。 答案 ①甲诗主要表现诗人闲适、愉悦的心境。诗人闲居山中,四周一片寂寥,高雅的兴致油然而生,不愿回到俗世中;②乙诗主要表现诗人失落、忧愁的心境。秋草白露触动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他闲居在家,无所事事,只能在芭蕉叶上题诗来寄托心中愁绪。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① 唐·杜甫 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②高。 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 新竹 郑板桥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 [注] ①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于成都浣花溪畔营造草堂时,以诗代函,于其好友,绵竹县令韦续处觅得绵竹一丛,植于草堂,此竹尚存活于杜甫草堂。②“县”通“悬”,屋檐之意。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标题中的“觅”和郑诗的标题中的“新”都可以帮助读者理解诗意。 B.杜诗和郑诗都重点描写了竹子的高耸之态,蕴含着两位诗人的喜悦之情。 C.杜诗中流露出曾经不能尽情赏竹的遗憾之意,而郑诗全然没有这种情绪。 D.杜诗抒情委婉含蓄、雅致隽永;而郑诗的抒情则豪放、高昂,令人激动。 C [C.“杜诗中流露出曾经不能尽情赏竹的遗憾之意”错误。“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此两句是说,我家茅舍前以前没有竹子,现在竹影苍翠,绿浪翻滚,我内心真是感到万分高兴啊!表达如今欣赏竹涛的欣喜之情。] 4.这两首诗都是咏竹之作,但是竹子所蕴含的深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杜诗既夸赞韦明府县斋绵竹的茂盛,又预想将来自己舍前苍翠竹影在江中倒映的美景。将

文档评论(0)

东郭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