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T 1834-2006出入境口岸疾病监测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标准.pdf

SNT 1834-2006出入境口岸疾病监测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标准.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SN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SN/T入境口岸疾病监测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标准Operation standard of biological safety for diseasesurveillance laboratory at entry-exit port2006-11-10 发布2007-05-16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布技18105查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数码防伪 SN/T 1834--2006前言本标准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提出并归口。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珠海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广东出人境检验检疫局、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出人境检验检疫局起草。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黄廷学、李华、汪莉、郑剑宁、杨泽、钟玉清、姜荣富、张微君、黄纪徽、林道颖、冯斯敏。本标准为首次发布的出人境检验检疫行业标准。 SN/T 1834--2006出入境口岸疾病监测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出人境口岸疾病监测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操作技术、不同级别实验室的标准和特殊操作。本标准适用于出人境口岸传染病监测实验室。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9489--2004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卫生部颁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口岸疾病监测实验室 Disease surveillance laboratory at port对出入境口岸特定环境及人群开展病原学、血清学检测的实验室。3.2生物安全 biological safety避免危险生物因子造成实验室人员暴露、向实验室外扩散并导致危害的综合措施。3.3感染性物质infectious substance携带病原微生物并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物质。4危险程度分级、个人防护装备和实验活动所需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分别按GB19489一2004和卫生部《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执行。5生物安全操作重点区域重点区域包括:微生物实验室;注射室、采血室;-血液生化室、免疫室;-艾滋病实验室(初筛和确认实验室)。6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操作技术6.1实验室标本的安全操作6.1:1标本容器标本容器应是玻璃和塑料制品。标本容器应坚固,加盖或加塞盖好后应无泄漏。在容器外部1 SN/T应有残留物。容器上应粘贴标签以便于识别。标本的要求和说明书不应卷在容器外面,应分开放置在防水的袋子里。6:1.2标本的采集应遵循专业防护方法,所有操作均应戴手套。应由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员采集病人/动物的血样在静脉抽血时,应使用二次性的要全真空采血管取代传统的钎买和注射器,使血液直接采集到带塞的运输管和(或)培养管中,用完后自动废弃针头。装有标本的试管应置于容器中运至实验室。6.1.3标本接收标本接收应符合下列要求:接收标本的实验室应安排专门的房间;-接收标本的实验室应有足够空间。6.1.4打开包装打开包装应符合下列要求;接收和打开标本的人员应了解标本对身体健康的潜在危害,并接受过专业防护的培训;-标本的内层容器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并准备好消毒剂。6.1.5打开标本管和取样应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标本管。应戴手套,并对眼睛和黏膜进行保护(护目镜或面罩)。在防护衣外面应再穿上塑料围裙。打开标本管时,应用纸或纱布抓住塞子以防止喷溅6.1.6标本在设施内的传递标本在设施内的传递应符合下列要求:装有标本的容器应保持直立,避免意外泄漏或溢出;容器应是金属(塑料)制品,能耐高压灭菌/化学消毒剂的作用应定期清除污染。/6.2装有冻干感染性物质安的开启6.2.1清除安外表面的污染。6.2.2在安靠近棉花域纤维塞的中部锉十痕迹,清除管内棉花或纤维塞6.2.3用一团酒精浸泡的棉花将安包起來,然后手持安从标记的锉痕处打开。6.2.4将顶部小心移去并按污染材料处理。6.2.5应用消毒镊子除去安上的塞子。6.2.6缓慢向安中加人液体重悬冻干物,避免出现泡沫。6.3装有感染性物质安的储存6.3.1装有感染性物质的安不应浸入液氮中,避免造成有裂痕或密封不严的安在取出时破碎或爆炸。6.3.2需要低温保存的安,应储存在液氮上面的气相中。6.3.3感染性物质应储存在低温冰箱或干冰中。冰箱内储存物品为感染性物质时,应在门上标示生物安全标志。6.3.4从冷藏处取出安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进行眼睛和手的防护。a SN/T 1834—20066.3

文档评论(0)

consult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consult

认证主体山东持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山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0100MA3QHFRK5E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