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北魏孝文帝的度量衡改革
度量衡不仅是测量长度、容量和重量的基本工具,也是国家涂层的组成部分。所以, 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 (495年) , 进行了一次涉及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的全面改革, 史称“孝文改制”。其中, 定度量衡制度亦是改革的内容之一。过去不少论著有所提及, 但比较零散, 没有人作过专题研究。为此, 本文拟对这次度量衡改革作较系统的考释。
1 度量衡“古制”
西汉末年, 王莽委托刘歆等人依“周礼”, 对度量衡进行了改革, 据有关文献记载
(1) 制定度量衡进位制及单位系列名称。长度为分、寸、尺、丈、引, 都采用十进制:1引=10丈=100尺=1 000寸=10 000分;量制为龠、合、升、斗、斛, 除2龠为合外, 其余采用十进制:1斛=10斗=100升=1 000合=2 000龠;衡制为铢、两、斤、钧、石, 换算关系为:1石=4钧, 1钧=30斤, 1斤=16两, 1两=24铢。
(2) 制定度量衡单位量标准。1尺≈23.10 cm, 1升≈200 m L, 1斤≈220 g。
这一度量衡进位制及单位量数值, 后世称之为度量衡“古制”, 或小制。从西汉末年到东晋灭亡, 量、衡基本沿用古制, 尺度有所变化
东汉时, 尺度沿用古制, 1尺=23.10 cm。
三国时, 尺度用杜夔尺, 1尺=24.20 cm。
西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九年 (273年) , 中书监荀勗依《周礼》监造的“古尺”, 是为“荀勗律尺”, 又称晋前尺, 1尺=23.10 cm。但“荀勗监新尺, 惟以调音律, 至于人间未甚流布”
西晋末年, 战乱不止, 荀勗尺遗失。东晋元帝 (317~322年) 后, 所用尺为“晋后尺”, 1尺=24.532 2cm。十六国时期, 所用尺为“杂尺”, 1尺=24.255 0cm。二者实为杜夔尺。是时, 律尺与日常用尺又合二为一, 一尺之长均在24.20~24.60 cm之间, 故两晋和十六国尺度是以杜夔尺为准, 可以厘定为24.20 cm。
南朝尺度共有四种, 包括了日常用尺和律尺两类:日常用尺有“宋氏尺”和“梁朝俗间尺”。宋氏尺长24.578 4 cm, 《隋书律历志》注云
2 孝文皇帝的衡量体系改革
2.1 金朝孔挺铸“浑仪”
北魏立国之初, 就着手考定度量衡。《魏书》卷二《太祖纪》记载
例证:《隋书天文志》等文献记载, 北魏明元帝永兴四年 (412年) , 太史令晁崇和都匠斛兰铸造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台铁浑仪。该仪与前赵史官孔挺于光初四年 (321年) 铸的浑仪相同。孔挺所用尺为“杂尺” (24.255 0 cm) , 实为杜夔尺。因此, 北魏铁仪考的订标准当为杜夔尺
2.2 定“古制”的量衡
北魏中前期, 由于各种社会原因, 度量衡单位量值不断增大。如北魏中期, 日常用尺已增长到了27.97 cm, “后乃渐至滥恶, 不依尺度”
(1) 恢复度量衡古制 (小制)
《魏书高祖纪》记载
《魏书律历志》记载
《魏书景穆十二王列传》云
高祖孝文皇帝, 以睿圣统天, 克复旧典。乃命中书监高闾……以一黍之大, 用成分体, 准之为尺, 宣布施行。寻 (荀) 勗所造之尺与高祖所定, 毫厘略同。由上述文献可以说明, 太和十九年, 孝文帝下诏, 恢复度量衡古制 (小制) : (1) 累黍制定律尺。此尺与荀勗尺 (古尺) 符同, 我们可以把此尺称为“孝文黍尺”, 1尺=23.10 cm。“迄武定末未有论律者”, 即自太和十九年至武定末年 (550年) 一直使用该律尺。对此, 再没有人讨论过。 (2) 依“古制”确定量衡。“依《汉志》作斗、尺”, “其法依《汉志》为之”。即是说, 依“古制”确定律尺的同时, 亦依“古制”确定了量衡的单位量值:1升=200 m L, 1斤=220 g。度量衡小制是托古改制的一种形式, 为天礼乐、天文、称量药物及冠冕之制所用。
(2) 度量衡大制法制化
孝文帝改革度量衡, 要面对现实及其实施过程。从北魏天兴元年 (398年) 立国到太和十九年 (495年) , 在长达近百年的时间里, 由于各种社会原因, 逐渐增大的长尺、大斗、重秤官民早已习用, 因而只能顺其发展趋势力求做到制度化、统一化, 并以法制的形式颁发至全国各地, 以保证有官定的统一度量衡。这对局势的稳定, 俸禄、赋税等标准的制定, 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由于百姓不再受任意加大的长尺、大斗、重秤赋税之苦, 如《魏书食货志》记载:“其京邑二市、天下州镇郡县之市各置二秤, 悬于市门, 私民所用之秤皆准市秤, 以定轻重”
唐代李淳风收集了汉至隋共17个朝代或割据政权的27种古尺之记载及实器, 分别其异同, 列为十五等尺, 载于《隋书律历志》。其中, 北魏日常用尺有三种:“后魏前尺, 实比晋前尺一尺二寸七厘”, 为第七等尺;“中尺,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