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契丹人的饰历艺术.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契丹人的饰历艺术 契丹是一个古老的牧羊人,生活在中国北方的牧场上。自公元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至1125年为女真所灭,传祚二百余载。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内蒙古、辽宁等省、自治区辽代墓葬的发掘,大批辽代文物得以重新面世,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辽代文化、艺术的认识。本文以辽文化圈内墓葬、窖藏所见金、玉首饰为依据,结合传世品,对契丹人的首饰,如头饰、耳饰、项饰、手饰等,作初步的梳理,以揭示契丹民族饶具风情的装饰艺术,区别其与唐、宋汉人首饰及金代女真首饰在形制、使用方式方面的异同。 (一) 金器和织物上挖掘 辽代遗址出土的头饰有步摇、簪、钗等,但数量不多。步摇仅见陈国公主墓中,出土时置于公主头部,以四股串珍珠的金属丝弯曲成半圆,两端连系片雕琥珀云龙,卷云上钻三孔,其下各垂一组金叶 陈国公主和驸马均未见头上插簪或钗,墓中也没有簪、钗出土。但在其他墓葬或窖藏中偶有发现。如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扎斯台辽早期墓葬出土的金花银簪,簪首金制,作盛开的牡丹花形,其下连扁平插管。银簪身扁平,上部略宽,渐次收窄 辽代金、玉步摇、簪、钗等头饰的出土数量甚为稀少,表明其于辽代的使用并不普遍。簪、钗多分体,簪(钗)身多银质,与宋代丰富多彩的连体簪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 摩竭龙首鱼身之花镜 耳环指以金属为主体材料制作而成的环形耳饰;耳坠则指于耳环下再悬挂一件、一组或数组缀饰而形成的耳饰。辽代耳饰包括耳环和耳坠两类,以耳环为多见。辽代耳饰造型独特,题材多样,是中国古代耳饰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辽代耳环以作摩竭形者最具特色。摩竭龙首鱼身,多捶揲对合焊接而成。龙有角,吻部前方焊接一花蕾形圆饰。[图四:2]内蒙古科尔沁旗左翼后旗吐尔基山墓出土的一对,摩竭的双目以及花蕾形圆突中心镶嵌白玉,身体捶揲叠叶纹,并刻画平行短线丰富细部[图四:1] 除却摩竭耳环,辽代亦见少数其他形式的耳环,如辽宁建平张家营子出土的凤衔灵芝蔓草金耳环[图六:1]、辽宁法库叶茂台7号墓的琥珀凤形金耳环[图六:2] 从目前出土资料看,辽代耳饰无论造型变化抑或出土数量,远胜唐、宋,亦为金、西夏、元所不及。唐代妇女基本上没有穿耳戴环的习俗,出土的唐代耳饰也十分稀少 (三) 新型小珠饰及其他晶形 《辞海》称,璎珞是贯串珠玉等而成的装饰品,多用为颈饰,富丽而繁缛。辽墓出土的璎珞,以辽宁法库叶茂台7号墓以及陈国公主驸马墓出土者为代表。叶茂台7号女性墓主所佩水晶琥珀项链,由258颗水晶珠和7件琥珀雕饰穿连而成。水晶珠分瓜棱形和椭圆形两种,前者颗粒较大。琥珀雕饰、瓜棱形珠、五组各由八颗椭圆水晶珠并联的珠串反复相间穿连。琥珀雕饰均圆雕作狮、龙、莲花等形,色彩艳丽,与水晶的晶莹剔透相映成趣 辽墓中常于墓主的头、胸附近发现珍珠、琥珀、水晶、绿松石、玛瑙珠、玛瑙管以及镂空金丝球,这些小珠饰有可能曾穿组成项链。代钦他拉女墓主颈部戴有用丝线连缀的项链两条,其一为珍珠项链,另一条以镂空金丝球4颗、琥珀珠、兰色多面体水晶珠穿连而成。耶律羽之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玛瑙水晶项链周长78厘米,由22枚红色玛瑙管、23颗水晶珠以及极富契丹特色的心形、T形金坠饰穿连而成,金坠饰表面捶揲缠枝花卉图案,小巧精致[图十四] 唐、宋时期之器物或壁画偶见项圈,项链、璎珞则甚为罕见。辽盛行璎珞、项链,而未见项圈 唐、五代之时,佛像之上常见璎珞之饰;佛经中亦不乏璎珞的记载,且常与佛、菩萨以及七宝等美石相关联:“各起塔庙高千由旬,纵广正等五百由旬,皆以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珍珠及玫瑰七宝合成众华、璎珞。” 辽代璎珞的出现和盛行,除可能受西域民族服饰传统的影响之外 圣宗以后,辽朝佛教进入了全盛阶段。五京之内,佛寺林立。帝王、皇后饭僧的记载史不绝书。耶律德光、耶律鸿基本身就有很深的佛学造诣。皇后及官员之妻妾皆以习佛为尚,并多有释名。得道高僧不仅登堂入室,为帝王说经,还被授予很高的官职。在民间还有千人邑、念佛邑、舍利邑、供塔邑等组织,“结千人之社,合千人之心,以立其信,导其教。无贫富先后,无贵贱老少。施有定例,纳有常期。贮于库司,补兹寺缺” 在琥珀璎珞饰件表面描金也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叶茂台7号墓琥珀璎珞饰件即有描金。考之敦煌北齐以来唐、西夏的菩萨像,多装饰华美,金碧辉煌。宋使使辽录中多有北地流行“佛装”的记载:“面涂深黄,红眉黑吻,谓之佛妆。” (四) 公主佩戴金监环 辽代男、女皆戴指环。这从陈国公主及驸马墓可见一斑。公主和驸马分别佩戴11枚及6枚金指环 从文献记载看,指环大约于汉代开始成为男女之间的定情之物。六朝至唐更成为订婚信物 (五) 唐、宋时期的造型有创新 辽代多开口镯,模铸成型,中间宽扁,两端渐次收窄。手镯两端或装饰龙首,如内蒙古耶律羽之、代钦他拉、陈国公主诸墓所出者皆作此形[图十七:2] 手镯虽然在唐、宋诗文中甚为多见,但出土实物较少,手镯的设计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