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从《文史通义申郑》看章学诚的通古今之变.docxVIP

从《文史通义申郑》看章学诚的通古今之变.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文史通义申郑》看章学诚的通古今之变 由于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遗产和历史学家的深刻思想,中国近代史形成了许多美丽的传统。“历史学家风格”是最好的风格之一。 “通史家风”这一概念,是清代史学家章学诚在总结中国史学传统时提出来的。他在《文史通义·申郑》篇中写道:司马迁、班固之后,“古人著书之旨,晦而不明。至于辞章家舒其文辞,记诵家精其考核,其于史学,似乎小有所补;而循流忘源,不知大体,用功愈勤,而识解所至,亦去古愈远而愈无所当。郑樵生千载而后,慨然有见于古人著述之源,而知作者之旨,不徒以词采为文,考据为学也。于是遂欲匡正史迁,益以博雅,贬损班固,讥其因袭,而独取三千年来,遗文故册,运以别识心裁,盖承通史家风,而自为经纬,成一家言者也”(章学诚:《文史通义·申郑》,叶瑛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463页)。章学诚的这一番话,一方面表明了他对马、班以下至郑樵千余年史学的评价,一方面也反映了他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学术状况的看法,涉及许多问题,此处不便展开。而“通史家风”,则是他提出的重要问题的核心。值得注意的是,章学诚在这里高度赞扬郑樵,一是指郑樵的“博雅”和卓识(“别识心裁”);二是指郑樵秉承“通史家风”时具有“自为经纬,成一家之言”的创新精神,这主要是指《通志·二十略》而言。至于马、班之后,郑樵之前,是否还有“承通史家风”之人,章学诚没有论及,而这正是“通史家风”之所以成为“家风”的重要环节。因此,这里有必要从“通古今”的传统讲起。 一 关于“达小道,三曰通古今,四曰表贤能”“一曰达武帝” 司马迁著《史记》的宗旨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班固:《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735页)。在司马迁看来,历史是在变化中进行的,《史记》正是呈现出了这种变化。重要的是,司马迁《史记》的这一“通古今之变”的思想对后世史家有深远的影响。《汉书》作者班固对司马迁多有微辞,但他也肯定“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勤矣”(班固:《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第2737页)。“贯穿经传”是指思想内容的“通”,“驰骋古今”是指时间的“通”。班固在《汉书·叙传》中说《汉书》“函雅故,通古今”(班固:《汉书》卷一〇〇下《叙传下》,第4271页),跟他上面评论《史记》的话是同一个意思,可以证明他评论的真诚。 在班固之后,《汉纪》作者荀悦和《后汉纪》作者袁宏,以及《华阳国志》作者常璩,都把“通古今”作为历史撰述的宗旨或原则之一,给予高度重视。荀悦认为:“立典有五志焉:一曰达道义,二曰彰法式,三曰通古今,四曰著功勋,五曰表贤能。”(荀悦:《汉纪·高祖纪》,见《两汉纪》上,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版,第1页)按照荀悦的说法,这五条是把天人关系、事物之宜、古今相通、功勋之家、贤能之人都包括在内了,由此展示社会历史的面貌。袁宏更是进一步把“通古今”和他的社会思想直接联系起来,指出:“史传之兴,所以通古今而笃名教也。”(袁宏:《后汉纪》序,见《两汉纪》下,第1页)这显然是要赋予“名教”以贯通古今的存在形式。常璩受到荀悦的影响,提出“通古今”是“书契有五善”之一,即“达道义,章法式,通古今,表功勋,而后旌贤能”(常璩:《华阳国志》卷一二《序志》,刘琳校注本,成都: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895页)。由此可见,常璩同荀悦一样,也是把“通古今”视为历史撰述必须贯彻的原则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班固《汉书》是纪传体皇朝史,荀悦《汉纪》、袁宏《后汉纪》是编年体皇朝史,常璩《华阳国志》是地方史,一言以蔽之,它们都不是《史记》那样贯通的历史著作,为什么都要强调“通古今”的重要性呢?首先,这同司马迁《史记》强调“通古今之变”之撰述宗旨的影响密不可分,这种影响之广泛与深远从刘向、扬雄和班氏父子对《史记》的评论中称司马迁为“良史之才(材)”,可以看得十分清楚(参见班固:《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后论,第2738页;范晔:《后汉书》卷四〇上《班彪列传上》,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325页)。荀悦等人都倡言“通古今”与此不无关联。其次,“通古今”也是当时思想家所关注的问题,王充尖锐地指出: “五经”之后,秦、汉之事,不能知者,短也。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然则儒生,所谓陆沉者也。“五经”之前,至于天地始开、帝王初立者,主名为谁,儒生又不知也。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五经”比于上古,犹为今也。徒能说经,不晓上古,然则儒生所谓盲瞽者也(王充:《论衡·谢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96页)。 王充的这一段论述,自是思想辨析,也可看作是历史评论,反映了那个时代一些学人对“通古今”这一历史观念的重视。从史学发展来看,这是历史思想走向深入的表现。正是在这样一个思想背景下,荀悦等史家所倡言的“通古今”,并非一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