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2、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1.体会作者对故都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学生推敲文中悲凉、伤感的情调的由来,从深层次理解此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骚人墨客。从古至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有名篇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柳永《雨霖铃》、毛泽东《沁园春 长沙》、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等等。
有佳句如: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廖, 我言秋日胜春朝” 、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等。
不同的眼睛看到的秋景是不一样的,不同的人对于秋有着不同的感受,有人悲秋,有人颂秋。秋日里,毛泽东读到的是壮丽。秋风中,杜甫读到的是悲凉。秋雨中,柳永读到的是凄苦。那么,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又是怎样一番景致呢?
二、整体感知
读完此篇课文,仿佛看到一个青布长衫的旅人,在凄风苦雨间彷徨叹息思索。一个旧都的秋景,为何会引起作者如此的眷恋?秋声秋色中蕴涵了什么样的深情?我们先来整体感知故都的秋景。下面,请大家默读3-11段,一起神往故都,观其色,闻其声,品一品故都的秋味。
1.让学生试将故都之秋五种景况的自然风物概括为五幅画面。
明确:可概括为“秋花图”“秋槐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果图”五幅画面。
2.提问:这五幅图构成的故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用文中词语来概括)
明确:“清”“静”“悲凉”
三、重难点解决过程
1.研习五幅画面,掌握情景交融的特点。
(1)根据内容,作“秋花图”,然后让1~2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明确(借鉴例子):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为画的背景;地面上,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圃;天与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显得疏密得体,浓淡相宜,可与天工媲美;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抬头望碧空,俯身拾牵牛,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画面有静有动,绘声绘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蓝天白花之中。
(解说:通过作画,使本已生动的文字更有一种质感,如同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同时,可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2)学生思考:这幅画是怎样体现出“清、静、悲凉”的特点的呢?
明确:“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
(3)让学生在脑中勾画其余四幅图画的形象,体味它们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明确(举例分析):如“秋槐图”中,“早晨起来”,看见“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体现了“静”;“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体现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4)小结
最能体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在作者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悟。
2.组织学生讨论:故都的秋景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只写带有“清、静、悲凉”特点的秋景呢?
出示投影:
院子里有一架葡萄,两棵枣树,去年采取葡萄枣子的时候,龙儿站在树下,兜起大褂,仰着看树上的我,我摘取一颗,丢入了他的大褂兜里,他的哄笑声,要继续到三五分钟。今年的这两棵枣树,结满了青青的枣子,风起的半夜里,老有极熟的枣子辞枝自落。女人和我,在这样的时刻,最怕听的就是滴答的坠枣之声……
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更远了,自家只一个人,只是孤零丁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中大约是完不了的飘泊。
[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1926)]
明确: “法国批评家说,文体像人;中国人说,言为心声。不管是如何善于矫揉造作的人,在文章里,自然总会流露一点真性情出来,这是一定的道理。”(郁达夫《写作闲谈》)可见,郁达夫将个人的不幸遭际、动荡的现实及腐败的当局都融入到故都的秋姿、秋色、秋味、秋的意境中去了。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的世界。“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正是郁达夫“清、静、悲凉”心境之“秋”的折射。文章主要描写普遍存在于家家户户街头巷尾的那些景象是由作家的思想所决定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复习之人物形象分析课件(共24页).pptx
- 病句辨析与修改 课件(共22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pptx
- 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课件(共49张PPT).pptx
- 作文结构指导:记叙文“青春梦想”篇 课件(共24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pptx
- 作文结构指导:记叙文“师生情”主题 课件(共20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pptx
- 作文思路指导:托物言志 课件(共25张ppt)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pptx
- 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群文阅读课件(共24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pptx
- 9.1《陈情表》教学课件41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
-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变换句式+课件35张.pptx
-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选材特点及效果.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