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大巧若拙之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大巧若拙之美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大巧若拙之美 摘 要:大巧若拙作为一种独特的人生智慧,体现了中国人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物我相融的境界美、朴素生动的画面美以及直写胸臆的淳真美全面地展现了大巧若拙的审美追求。就其成因而论,道家思想是陶诗自然之美的文化渊源,而当时社会普遍推崇的人格美也是形成陶诗这一审美特征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大巧若拙 陶渊明留存下来的百余首诗中大部分是以吟咏田园风光、描绘农事生活为题材的田园诗。六朝崇尚绮丽浮艳的诗风,陶诗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至唐代时逐渐引人注目。李白在其诗中就曾流露出对陶诗以及其人格的赞誉“陶令日日醉,不知无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何时到粟里,一见平生亲。”(《戏赠郑?阳》)杜甫也曾咏诗道“宽心应是酒,谴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汝后期。”(《奉寄河南韦尹丈人》)关于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征,前人也已有过不少论述。本文拟在综合前人论述的基础上从审美文化的角度讨论陶渊明田园诗中所体现的“大巧若拙”的自然美。 一、何为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道德经》第45章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1]大巧若拙作为中国人独特的人生智慧,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创造状态尖锐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一是巧,即人工的、机心的、色相的外在的状态;一是拙,即天工的、自然的、平淡的、天真的的状态。[2]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大巧”,即最高境界的巧,它自然而然、不矫揉、不造作,因而,它乍看起来是笨拙的、朴素的、甚至是僵死的。其实,它的内部蕴含着一种不可逾越的美感,体现了中国人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不过,老子所说的巧拙更多停留在哲学层面,后来这一审美追求逐渐地被运用在园林建筑艺术上,真正被应用到文学中却始于魏晋。陆机在《文赋》中指出:“或言拙而喻巧”,即看似粗拙的文辞可以包含巧妙的含义,至此,将“巧 拙”的观念引入文学领域。 二、陶渊明田园诗歌中蕴含的大巧若拙之美 细读陶渊明的诗歌,我们不难发现,其诗中也蕴含着大巧若拙的审美特征:主张回归自然,追求自然平淡的审美趣味。苏轼将这种特征表述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3]的确,陶诗“淡”而有味,“质”而脱俗,它给人质、淡、枯、癯的直观感觉,其内部却蕴藏着腴、膏、美、绮的审美风貌,因而“愈读而愈见其妙”。[4]具体说来,陶渊明田园诗所蕴含的大巧若拙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境界――物我相融 陶诗中境界的一大特点就是人与自然相融而一,亦虚亦实,在虚实之间彰显情趣与理趣。 陶渊明热爱自然、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既是诗人人生理想的重要体现,也是诗人一贯的艺术追求。陶诗中尽是自然,景自然,情自然。园中蔬果、院中方宅、农家鸡舍、邻里犬吠,这些当时绝大多数诗人不屑一顾的景物纷纷走入诗中,如《归园田居》其一。带给人们一种亲切自然的美感,读来使人产生恬淡愉悦之情。陶诗的审美对象虽是自然之景,却不是寻常之物,它们处处作为诗人内心的写照,体现着诗人回归自然的人生追求和崇尚自然的审美追求。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5]羁鸟、旧林、池鱼、故渊、菊、南山等自然景物都是人化的自然,都成为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主客体相融,自然环境与诗人心境相融。重要的是这种境界并非诗人雕琢而成、而是随意点染,稀疏数笔便以一种平淡的、天真的、自然的状态展现出来,这正是大巧之美。 陶诗所呈现出的境界美又同时包含着理趣,诗人常常将内心情感与自然景物、人生哲理交织在一起,给人以心灵的启迪。例如“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杂诗》其一)诗人用陌上之尘土比喻人生,将深刻的哲理包含在看似平淡的诗歌中:人生没有根蒂,飘飘然 如田垄上的尘土;世间的人们本都是兄弟,何必一定要是自己的同胞骨肉才相亲相爱呢;只要有高兴的事就应该纵情欢乐,哪怕只有一杯酒也应该和邻居分享;过去的壮年不会从新来过,岁月是不等人的。诗歌语言生动形象、平淡富有情趣如牛毛细雨无声地滋润读者心田,赋予诗歌丰富的内涵。另外其代表作之一《饮酒》其五更有力地说明这一点。诗的开篇就揭示了一种人生哲理:如果做到了心远,那么即使身处于车马喧哗的闹市也能泰然处之、心宁神安,随后四句皆情、景、理相融,其中一“见”字用得极好写出了无意见山,无心得妙的情趣。[6]后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尝试仿作此诗,将“见”字改为“望”,读来使人感到黯然失色。诗人从自然景物体会到的“真意”却用“忘言”来表达,正因为“忘言”而不言才能使人更深地回味思考,以不言而达到无所不言,这

文档评论(0)

小萌新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