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 258-2006黑热病诊断标准.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ICS 11.020C59备案号:17596—2006W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WS258—2006黑热病诊断标准Diagnostic criteria for kala-azar2006-04-07发布2006-12-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 WS258—2006前言本标准是在GB15986—1995《黑热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的基础上制定的,GB15986—1995作废。本标准的附录B、C是规范性附录,附录A、D是资料性附录本标准由全国地方病寄生虫病标准委员会提出。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大学。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汪俊云,管立人,柴君杰,李雄,王雅静。 WS258—2006黑热病诊断标准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黑热病的诊断依据、诊断原则、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本标准适用于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对黑热病的诊断。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2.1黑热病kala-azar又称为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leishmaniasis),是由趋内脏的利什曼原虫寄生于人体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我国黑热病的病原体有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和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两种。2.2无鞭毛体amastigote和前鞭毛体promastigote利什曼原虫在其生活史中有两种形态,一是寄生于人和哺乳动物单核巨噬细胞内无运动能力的无鞭毛体,虫体呈卵圆形,鞭毛不伸出体外。另一为寄生于白消化道内或在培养基内生长的有运动能力的前鞭毛体(promastigote),常呈梭形,较无鞭毛体大,鞭毛自虫体前端伸出。3诊断依据3. 1流行病学史(参见附录A)黑热病流行区内的居民,或曾在5~9月白成虫活动季节内在流行区居住过的人员。3.2临床表现长期不规则发热,盗汗,消瘦,进行性脾大,轻度或中度肝大,全血细胞减少和高球蛋白血症,或有鼻出血及齿龈出血等症状3.3实验室检测3.3.1免疫学检测下列任何一种免疫学方法检测结果为阳性者(见附录B)。3. 3. 1. 1 直接凝集试验(DAT)。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rk39免疫层析试条法(IC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3.3.2病原学检查(见附录C)在骨髓、脾或淋巴结等穿刺物涂片上查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或将穿刺物注人三恩氏(NNN)培养基内培养出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4诊断原则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以及免疫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查结果予以诊断。5诊断标准5.1疑似病例:应同时符合3.1和3.2。5.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 3. 3. 1。 WS258—20065.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并同时符合3.3.2。6鉴别诊断(参见附录D)黑热病应与播散性组织胞浆菌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以及恶性组织细胞病(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相鉴别。 WS258—2006附录A(资料性附录)流行病学黑热病是由趋内脏的杜氏利什曼原虫种团(Leishmaniadonovanicomplex)的3种利什曼原虫寄生于人体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所引起,这3种利什曼原虫分别是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uani),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和恰氏利什曼原虫(L.chagasi)。本病由媒介白叮咬传播,我国白成虫的活动期为5~9月。黑热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甚广,波及亚、欧、非及中南美洲的60余个国家。南亚的印度、孟加拉国、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均为严重流行区乐非的苏丹和南美洲的巴西本病的流行也很严重。其余国家则呈0轻度流行或散发。历史上我国黑热病曾广分布于长江以北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积极防治,黑热病在我国绝大部分流行区已消除,但在新疆、甘肃、四川、陕西、山西和内蒙古等6省(区)仍出现当地感染的黑热病我国黑热病在流行病学上大体可分为3种类型:①人源型。主要发生在新疆南部古老绿洲地带,病人是主要传染源,患惠者大都是青壮年,尚未发现动物宿主。媒介为近家栖的长管自。②犬源型。主要发生在甘肃、四川、陕西和山西的山丘地带,病犬多见,为主要传染源,患者大都是10岁以内的儿童。媒介是野栖或近野栖的中华白岭。③自然疫源型。分布在新疆和内蒙古的荒漠地带,传染源为感染利什曼原虫的野生动物,患者大都是2岁以内的婴、幼儿。媒介为野生野栖的吴氏白和亚历山大白岭。PMS WS258--2006附录B(规范性附录)免疫学检测B.1直接凝集试验B.1. 1抗原制备B.1.1.1在4℃以1800r/min离心10min收集培养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B.1.1.2收集的前鞭毛体以冷的洛克氏液(0.25%葡萄糖,0.9%NaCI,0.04%KCI,0.02%碳酸钠

文档评论(0)

consult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consult

认证主体山东持舟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IP属地山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70100MA3QHFRK5E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