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华古籍诗词类诗话 诗义固说.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义固说.txt 詩義固說  (清)龐塏 撰   ●詩義固說捲上   古今人之論詩者多矣,大要稱說於篇中之詞,而未深求於言中之志,所謂從流下而忘反 者也。試觀 《三百篇》以暨漢、魏,其所為詩,內達其性情之欲言,而外循乎淺深條理之 節,字字有法,言言皆道,所以諷詠而不厭也。餘每與同人論詩,耑主此說,以為如是則為 詩,不如是即非詩,故曰 《固說》。說雖固哉,而畔道離經,從知免矣。   古詩三千,聖人刪為三百,尊之為經。經者,常也,一常而不可變也。後此遂流而為 《 騷》,為漢、魏五言,為唐人近體。其雜體曰歌,曰行,曰吟,曰曲,曰謠,曰嘆,曰辭。 其體雖變,而道未常變也。故欲學為詩者,不可不讀 《三百篇》也。其體雖分 《風》、《 雅》、《頌》,而其感於心而形於言,由淺入深,借賓形主,不過如夫子所云 「辭達而已 矣」,寧有他哉 !至其辭句蘊藉,美刺昭然,所謂溫柔敦厚而不愚者也。   詩有道焉,性情禮義,詩之體也;始終條理,詩之用也。無體不立,無用不行,相為表 裡,如四時成歲,五官成形,乃天人之常也。苟春行秋令,目居眉上,即為天變人妖矣。為 詩而始終條理失倫,用之既乖,體將安託?故成章以達淺深次序之法,不可不講也。   喜怒哀樂,隨心所感,心有邪正,則言有是非。合於禮義者,為得性情之正,於詩為正 風正雅;不合禮義者,即非性情之正,於詩為變風變雅。聖人存正以為法,存變以為戒。變 雖非禮義之正,而聞者知戒,亦所以要之以正也。故舉全 《詩》而蔽之曰 「思無邪」。   《風》、《雅》、《頌》其體不同,用於鄉為 《風》,用於朝為 《雅》,用於廟為 《 頌》,不待用意而體自別。即如人說話,對妻子是一樣,對父母是一樣,對君公大人是一 樣,致詞各別,而體於是乎分矣。   「本之 《二南》以求其端,參之列國以盡其變,正之以 《雅》以大其規,和之以 《頌》 以要其止」,朱子以為 「學詩之大旨」,究非作詩之本義也。作詩本意在 「詩言志」內,「 辭達而已矣」內,方見得詩本性情。前賢言不及此,所以近人只在言語詞句上用工夫,遂流 於膚闊而不真切也。   漢、魏詩質直如說話,而字隨字折,句隨句轉,一意順行以成篇,純是 《三百篇》家 法,觀 「青青河畔草」、「翩翩堂前燕」、「高台多悲風」諸作可見。晉詩不取達意,而徒 騖文詞,堆砌排比,雖多奚為?陶公獨為近古,然較漢、魏氣稍疏,味稍薄,句意間有不 完,押韻間有不穩者,然於聖人辭達之旨未遠,故足尚也。   初、盛唐近體詩,昌明博大,盛世之音,然稍覺文勝,故學之易入膚闊。五言亦和平有 法,但申說太盡,無言外意。子美近體真朴,得漢、魏之遺。五言古別為一家,佳者可入 漢、魏,惟好牽時事入詩,遂有參錯不成章者,不必論也。太白五言,純學 《選》體,覺詞 多意少,讀之易厭。故李獻吉謂 「唐無古詩」,其語近是。而己所為古詩,直是剿襲撏剝, 求似皮毛間耳。至於究詩人之本義,唐人之所以異於古者,獻吉烏足知 !   七言古一涉鋪敘,便平衍無氣勢。要須一氣開闔,雖旁引及他事別景,而一一與本意暗 相關會。如黃河之水,三伏三見,而皆知一脈流轉。如雲中之龍,見一爪一鬣,皆知全身俱 在。此體當推少陵第一,如 《曹將軍畫馬》、《王郎短歌》諸作,雖太白歛手,高、岑讓 步。然時有硬插別事入詩,與本意不相關,遂至散漫不成章,讀者不可不審。   詩有題,所以標明本意,使讀者知其為此事而作也。古人立一題於此,因意標題,以詞 達意,後人讀之,雖世代懸隔,以意逆志,皆可知其所感,詩依題行故也。若詩不依題,前 言不顧後語,南轅轉赴北轍,非病則狂,聽者奚取?自宋以還,詩家每每墮此,不省古人用 意所在,而藉口雲寄慨在無倫次處。嗚呼 !無倫次可以為詩耶?   題目既定,句以成篇,字以成句,五字七字必令意全句中,不可增減,而後謂之完足。 近見有句於此,亦可卜度其意之所在,而覺句中少數字而不顯切。又有三五字已盡本意,而 強增一二字以趁韻腳,牽率矯強,百丑具見,何以為詩?作者須於一句之中,首尾自相呼 應,一篇之中,前後句相呼應,相生相續以成章,然後無背於古而可以傳也。   天地之道,一辟一翕;詩文之道,一開一合。章法次序已定開合,段落猶須勻稱,少則 節促,多則脈緩,促與緩皆傷氣,不能盡淋漓激楚之致。觀古歌行妙處,一句趕一句,如高 山轉石,欲住不能,以抵歸宿之處乃佳。其法亦無一定,惟斟酌得中為主。其開處有事物與 本意相通者,不妨層層開去,衹要收處斷得住,一二句掉合本題,自然錯綜離奇,聳人心 目。    自有天地以來百千萬年矣,四時百物,方名人語,經沿襲之餘,皆故也。今人刻意求新 於字句間,字句間安得有新哉?所謂新,

文档评论(0)

阶梯考试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育 考试 学习资料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