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汾阳信仰殿明代壁画研究.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山西汾阳信仰殿明代壁画研究 一、 民间祭祀活动 从表面上看,《汾阳县五阴寺水仙殿》、《太原金祠圣母楼》和《河曲区岱岳寺圣母殿》的主题。但是, 若加以仔细观察比较, 会发现其与另外三座庙宇的壁画在意义上是完全不同的。 在汾阳圣母庙内, 现存的残碑中有一块碑首为“…… 修乐楼记”, 在历次的重修碑记中也多次提到“乐楼”。如道光十年《重修圣母庙碑记》:“营建正殿三间, 两廊钟鼓, 对面乐楼庙貌颇亦严整”;又如光绪十三年《重修圣母庙碑记》:“将乐楼补修后, 又出四方捐募。”山西自宋元以来, 一直称神庙戏台为舞楼或乐楼。上述碑文中的 “乐楼”为神庙祭祀演艺之所。而民众以祈福禳灾为目的, 为供奉的神灵所举行的迎神祭神活动被称为“迎神赛社”。 “赛, 报也”。作为农耕文明产物的“春祈秋报”迎神赛社源于古代先民对土地神灵的崇拜, 兴起于商周时代的社祀。秦汉以后, 历代皆举行“社稷”祭祀大典。宋代以后, 赛社逐渐泛指中国“古代宗教”中的所有民间祭祀活动。 此外, 民间祭祀活动又有“赛会”、“赛神”、“酬神”等多种名目, 而且不同时代、地域又有差别, 但以“赛社”一词流行范围较广, 历时较长。 宋王溥《唐会要》载:“其年 (开元) 十月六日敕:‘散乐巡村, 特宜禁断。……’”可知农村的戏曲演出, 早在唐代就已非常普遍。就山西本地而言, 北宋天禧四年 (1020) 《河中府万泉县新建后土圣母庙记》碑阴提到的 “修舞亭都维那头李廷训等”, 元丰三年 (1080) 《威胜军新建蜀汤寇将□□□□关侯庙记》碑阴里的“舞楼一座”, 建中靖国元年 (1101) 《潞州潞城县三池东圣母仙乡之碑》所记“创起舞楼”之事等, 标志着我国神庙剧场最迟在11至12世纪初叶就已经正式形成。神庙剧场兴建的目的自然是为了给戏曲表演提供一个固定的演出场所, 而戏曲与宗教、民俗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从汾阳圣母庙现存的碑刻来看, 虽然并没有发现像山西其它地区的民间神祠中的碑刻有较为详尽的关于祀神演剧活动的记录, 但是从“乐楼”的反复修葺以及碑文中提到的“社首” (即赛社主持者) 和“会首” (赛会组织者) 等记载, 可以想见其迎神赛社活动的频繁。 在汉至宋的国家祀典中, 对祭祀后土圣母都有着严格的仪式规定, 分别见载于《汉书·郊祀志》、《旧唐书·音乐志三》、《宋史·乐十》等处。这些国家祀典中的仪式过程一定会对民间的迎神赛社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作为民间的祭神活动, 规模自然不能与国家祭祀相提并论, 但是其中的“迎神”、“献乐”、“送神”等程序与国家祭祀应基本一致。 圣母殿壁画中所见之神系的来源是什么呢?笔者以为, 它是根据当地民众迎神赛社的祭祀活动来加以描绘的, 而并非为此前学界普遍认为的神仙出行与回归图。虽然现存的圣母庙建筑为明代遗构, 但是至迟在唐景龙二年 (708) 该庙就已存在。因此, 民间画工在绘制壁画时, 吸收此地当时演剧的内容进行创作, 在时间上是可以成立的。或正是基于这种原因, 圣母殿壁画中出现的许多图像, 我们才无法找到其所依据的确切粉本。 在山西, 保存有大量的宋金元时期的戏曲抄本文物, 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相继发现者, 如1985年在潞城县崇道乡发现的明万历二年 (1574) 手抄本《迎神赛社礼节传簿四十曲宫调》, 1987年在曲沃县下裴庄乡任庄村发现的清宣统元年 (1909) 的《扇鼓神谱》 (二者均为记录赛祭礼仪和演出节目的民间抄本) , 1989年在长子县东大关村发现的明、清祭神仪式抄本十四种等, 这些戏曲手抄本中记录的有关祭祀的仪式和规范与圣母殿壁画有很多相合之处, 因此, 有必要将这些新发现的文献与当地留存至今的赛祭活动结合起来, 对圣母殿壁画的内容加以释读。另外, 上述抄本在音乐界和戏曲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被誉为20世纪末学术界重大发现, 引发了音乐学和戏曲学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 他们就这些手抄本进行了详尽的考释, 并展开了深入的田野调查, 许多研究成果都为笔者的论断提供了文献和理论依据。总之, 圣母庙有赛社仪式表演功能。 二、 面外墙上 圣母殿壁画主要分布于东、西、 北三面墙壁上。 东壁表现了迎神出行的场景, 西壁则是巡幸归来将要回宫的画面, 是一个自东向西的情节发展序列。 1. 第二,迎神赛社仪式 圣母殿东壁以“圣母娘娘殿” (原壁画题名) 为中心, 表现了众侍者、神将、土地和城隍等诸神迎驾的场面。圣母衣饰华丽, 凤冠霞帔, 身著朱裳, 在侍者的簇拥下缓步出宫。圣母的身后, 两名男侍者手擎宫扇, 几名手持珊瑚、如意、莲花等宝物的侍女为圣母送行, 其间还有两名侍女手托异兽。在圣母娘娘的正前方, 一青年男子作参拜状。“圣母娘娘殿”一侧为车载童子, 另一侧有神马两匹。 大殿两侧各有两名武士门神把持, 一青龙辇已在殿前等候。这个画面表现的是迎神赛社的首

文档评论(0)

182****77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