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数学符号学的历史演变
数学符号是数学科学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一种通用的口语。数学就是通过这种文字语言来传递其信息,明确其含义,精确而简炼地描述其概念、规律和思想方法。数学符号化是数学发展的必然。
历史上,数学符号的引进和发展,既推动了数学的发展,又使数学在书写和叙述上更方便、准确,推理和运算过程更精炼、清晰。从每个数学符号的首创到被世人承认和沿用,都蕴涵着数学家的聪明才智和艰辛的劳动成果,以及对数学符号化的执著精神。
如今在大、中、小学的数学教材中通用的数学符号,一般都具有含义确定的特征,其含义往往又与它被引进或衍变的历史相关。所以,学习数学,或者数学教育工作者,除了掌握每个数学符号的特定含义和实质外,还应重视它的引进或衍变的历史渊源,才能做到对数学符号运用自如,准确地用其表述相关的数学概念、规律和思想方法。下面笔者按代数学和几何学中常用的符号介绍如下。
1 代数学中常用的符号
1.1 x,y,z,哌
用拉丁字母表中前面的小写字母a,b,c,……表示已知数,用后面的字母x,y,z,…表示未知数,是法国数学家笛卡尔(Descartes,1596~1650)始创的。
1.2 运营符号
1.2.1 过剩与不足的使用
加号“+”和减号“-”是德国人魏德曼(Widman,1460~?)于1489年首先使用的,当时他分别用来表示“过剩”与“不足”。1514年荷兰人赫克(Hoecke)正式把它们作为代数运算符号使用,直至1630年才被数学家们袭用、公认和通行。
1.2.2 加“+”的含义
乘号“×”是由英国人奥特雷德(Oughtred,1574~1660)于1631年首先引入,因为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故其把“+”斜写而表示乘号;1637年笛卡尔用点“·”表示乘号;1689年德国人莱布尼兹(Leibniz,1646~1716)提议用“·”代替“×”作乘号,以免后者与字母x相混。后来,这两种乘号都被采用,并沿用至今。
1.2.3 aba/baba/babaaa/ba/baaba/baba/baba/baba/bab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ab
除号“÷”源于阿刺伯法,用加线于数量之间书写成现今的分数形式,以表示除法。加线的方法有三:a-b?a?b?aba?b?a/b?ab。1631年奥特雷德用“∶”表示比。除号“÷”就是由用作除号的横线“-”与比号“∶”结合而成,并且,最早出现在1659年瑞士人拉恩(J·H·Rahn,1622~1676)的一本代数著作中,故有除号是拉恩首创之说。
1.2.4 正整数指数家庭分数a
数a的n次幂的现代记法“an”,是经历了相当长的演变过程才形成的。最先是由法国数学家笛卡尔于1637年所创,但指数只限于正整数,如a1,a2,a3等;之后,英国华里斯(Wallis,1616~1703)于1659年扩之为负数指数和分数指数幂,但仍局限于个别的负数指数和分数指数幂,如a-1?a23a?1?a23等;最后,是由牛顿(Newton,1642~1727)于1676年把指数幂的概念完全推广到有理数指数幂;至于无理数指数幂的概念那是19世纪末随着无理数理论的建立才随之产生的。
1.2.5 “”的编码
根号最初是波兰数学家鲁道夫(Christo Rudolff,约1500~约1545)于1525年编写的一本代数书中引入的,当时,他用“√”表示平方根,这是由拉丁文radix(根)的第一个字母r演变而成的;现今的平方根号“√??√”是笛卡尔把鲁道夫引进的根号“√”与韦达引进的线括号“——”结合起来组成的。
1.2.6 —对数号:“log”、“ln”
对数符号“log”是德国人莱布尼兹(Leibniz,1646~1716)于1682年首先引进,它源于拉丁文logarithm(对数)的缩写;自然对数的符号先是由自然对数natural logarithm缩写成lognat,最后才缩写成ln。
1.2.7 年80年
导数(微商)、微分、积分的符号dydxdydx、dx、dy、dnx、∫、?等,都是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选定的。其中“∫”是他于1675年始创,它源于英文sum或拉丁文summa(和)的第一个字母S拉长书写而成;不久,他又引进记号dx、dy、dnx、?等,其中,d是“differential”(微分)的第一个字母。1665年,牛顿用˙zz˙、¨z、?z分别表示z的一阶、二阶、三阶的导数,这样的符号,后来衍变成现今用“撇号”表示的导数符号,如y′、y″、yue087、f ′(x)、f″(x)、fue087(x)等。
1.3 微更新中的“”
括号有圆括号:( );方括号:[ ];花括号:{ }和线括号:——。
据史料记载,括号“( )”是1554年前后出现的;线括号“——”是1591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