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真题解析(全国卷+地方卷).pdfVIP

2020高考真题解析(全国卷+地方卷).pdf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0⾼考真题解析(全国卷+地⽅卷) ⽶粒直播|2020⾼考真题解析4 :新⾼考⼀卷(⼭东卷) 历史试题(江苏卷) ⼀、选择题:本⼤题共20 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最符合题⽬要求。 1 .近年江西新⼲出⼟了⼀批商代青铜农具,有犁、耜、斧、铲、镰等,种类较为齐全。某些类型的农具还是⾸次发 现,更⽆使⽤之痕。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绝⾮⼀般农具所能铸刻。这反映出() A .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 B .成套青铜农具有利于精耕细作 C .青铜农具基本不⽤于农业⽣产 D .全国经济重⼼已经转移到南⽅ 【答案】C 【解析】关于商周时期青铜农具的研究,史学界到今天多有争鸣。⼈教版教材认为商周有少量农具,与材料并不冲突, 但材料强调这些农具“⽆使⽤之痕”且带有“云纹、兽⾯纹、蝉纹”,“⾮⼀般农具”,由此推断当时的“青铜农具不⽤于农业⽣ 产”,可能是作为举⾏籍⽥礼活动时的仪礼之器,故选择C项。A项中的 “最早”结论难以得出,故排除。B项中的“精耕细作”始于春秋战国时期铁器⽜耕的使⽤,可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经济 重⼼完全南移是在南宋,需排除。 2 .墨⼦提出治理天下应当像⼤禹那样“使劳者得息,乱者得治”,认为察“圣王之事”得“观其中国家百姓⼈民之利”。由此 可知,墨家学派能够兴起的主要原因在于() A .恢复前代礼乐制度 B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C .强调社会等级和谐 D .适应兼并战争需要 【答案】B 【解析】墨家在战国时期成为显学,主要在于其基本主张反映了社会⼤众的⼼声,能得民⼼拥护,故可选择B项。墨家 强调“兼爱”,站在底层平民⾓度要求统治者重视“⼈民之利”,希望建⽴“爱⽆差等”的社会秩序,故AC项中的“礼乐”“等 级”都不符合墨家要求,需排除。墨家希望“⾮攻”,反对战乱,要求建⽴“乱者得治”的和平社会,故不会适应统治者“兼并 战争”的要求,不能选D项。 3 .有学者认为,如果说安史之乱以前,唐诗以豪放、浪漫⾊彩引⼈注⽬,那么安史之乱以后,则已代之以沉郁悲壮的 情调了。对这⼀评论理解正确的是() A .社会变迁影响唐诗创作 B .盛唐⽓象推动唐诗演变 C .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C .唐诗全景再现社会真实 D .安史之乱导致唐诗衰微 【答案】A 【解析】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衰的转折点,这⼀社会剧变深刻影响了⽂艺的创作。以诗歌为例,李⽩的名作⽓势雄 放,想象丰富,多层⾯地反映盛唐时期的社会⽣活和时代⼼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 乱和⼈民的苦难。从李⽩的“绣⼝⼀吐,便是半个盛唐”到杜甫的“⼈间疾苦,笔底波澜”,其变化的根源在于安史之乱带来 的社会变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选择A项。唐诗的演变是唐国⼒、国势的反映,既包括唐的盛像,也包括唐的 衰败,故B项不对。C项颠倒了材料的因果关系,材料从背景⾓度分析社会环境影响⽂艺变化,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 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故不能选。D项错误,安史之乱是唐国⼒的转折点,并未引起诗歌衰败,中晚唐的诗 歌创作繁荣,只是风格变化⽽已,故不选。 4 .孟⼦讲“觉”,佛教讲“悟”,程颢、程颐兄弟则将⼆者圆通。北宋僧⼈契嵩认为儒和佛“⼼则⼀”,佛教“亦有意于天下国 家矣,何尝不存其君⾂⽗⼦”。这反映出北宋() A .儒学统治地位动摇 B .儒学与佛教的融合 C .理学成为官⽅哲学 D .阳明⼼学影响深远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词“⼆者圆通”、“⼼则⼀”、佛教亦“天下国家”“君⾂⽗⼦”可知,儒学和佛教在不断的融合,故可直 接B项。A项错误,儒学⾃西汉董仲舒时代取得正统地位以来,古代从未被动摇过,即使是魏晋佛教、道教盛⾏,其统 治地位依然稳固,故不选。材料侧重于理学的内容构成,⽽⾮影响,故C项中“官⽅”⽆法体现,可排除。材料中的⼼则 ⼀”并⾮指⼼学,是强调儒佛⼆者的内在联系,且阳明⼼学出现在明朝,故D项错误。 5 .明代松江府⼤地主潘允端的 《⽟华堂⽇记》中,反映⼟地租佃关系的记事有4条。在⽇记中,关于垦⽥、挑泥、种 麦等往往有发给“ ⼯本”和“⼯银”的记载,他的⽥庄产品除⾃⽤外,也有⼀部分投放市场。该⽇记可以佐证() A .农村雇佣劳动基本普及 B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C .地主收⼊依赖家庭副业 D .农业⽣产经营⽅式多样 【答案】D 【解析】明清时期,南⽅农业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迅速发展,经济作物扩种、农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3****92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专注于中小学教案的个性定制:修改,审批等。本人已有6年教写相关工作经验,具有基本的教案定制,修改,审批等能力。可承接教案,读后感,检讨书,工作计划书等多方面的工作。欢迎大家咨询^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