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不忘初心有我我我的故宫缘.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忘初心有我我我的故宫缘 我第一次知道“紫禁城”这个地方,我从祖父那里听到过。在我家乡庄稼人的眼里,爷爷算是有文化的人,能看《纲鉴》,喜欢讲古。《纲鉴》是按帝系编年的,而皇宫,则是皇帝生活和处理一应军国政务的主要舞台。所以凡讲到和皇帝有关的历史掌故,他总会联系到自己去过的故宫。听得那些庄稼人,啧啧称奇,羡慕不已。 爷爷生于清光绪年间,到辛亥革命清帝逊位那年,他已年逾弱冠。家里请的私塾先生,他倒是先后念死了两个,然而不要说举人不曾中得,就是秀才也没有混上。所以,当故宫还不叫故宫,而是正儿八经的皇宫时,他是无缘得进的。但是,他说,他见过西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车驾。那是在新丰街上。那年是庚子年,八国联军打到北京,西太后带了光绪皇帝仓皇逃出紫禁城,逃离北京,经山西入关中。新丰是到西安的必经之地,爷爷是从我们上何村赶到新丰街上看皇上的。因为是蒙尘逃难,警戒松弛,爷爷那年只有10岁,居然从跪迎圣驾的百姓中看到了坐在车里的光绪。据他说皇上很年轻。有一个白胡子的大臣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爷爷到故宫看皇上坐过的龙椅和放置龙椅的金銮宝殿,还有东西六宫、御花园之类,是在1924年冯玉祥把溥仪从紫禁城里赶出,次年10月10日又成立了故宫博物院,老百姓花钱买票就可以进去参观之后的什么时间,总之在抗日战争之前。 那时我的姑祖母住在天津卫,我的姑祖父在那里开纱厂,手里有钱。姑祖母便把她的大哥,即我爷爷,从陕西乡下请出来游玩,用现在的话说,叫旅游。天津没啥看头,爷爷最感兴趣的是北京的故宫。他说门票要一个现大洋,不算便宜。他开门就进,关门才出,花了整整一天时间,看得还不仔细。爷爷没有讲故宫展出的书画珍品,他对此不感兴趣,他虽然能看《纲鉴》,但一辈子提不起笔,我就从没看见过他写字。那些宫殿建筑他不懂,高台黄瓦,斗拱飞檐,画栋雕梁,像庙一样,只是更大、更多。他给人谈讲得最多的还是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钟表,还有那些见都没见过,听都没听说过的奇珍异宝。这也是乡下人,包括我们这些孩子特别感兴趣,也特别爱听的。爷爷时不时的讲叙,让我对那神秘的故宫有了渐多的渴望。 到了上世纪的50年代初,我母亲的舅表哥在北京卫戍区当师长,母亲问我愿不愿意和几个表姐一同去北京,找这位表伯父帮忙寻个工作。我那时正在西安上中学,功课学得挺好,不想放弃学业过早工作。尽管也知道,到了北京,就能看到爷爷说过的皇帝的宝座、金殿,以及奇妙的钟表和珍宝。便对母亲说:“北京我是肯定要去的,但要靠我的本事,不靠亲戚的面子。不然,也太丢人,太没出息了。”我还对母亲说,将来我自己不仅要奋斗到北京,而且还要接她和父亲到北京看看故宫。母亲心里很高兴,觉得大儿子说话有志气,便说:“那我们就等着享你的福,去逛北京了。”我在当时开的其实是一个空头支票,连我自己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到北京,能兑现我给苦累的母亲许下的逛北京、看故宫的愿。 我终于有机缘进北京,是在1959年,新中国成立的第10个年头。那年夏天,我和西北大学中文系的两位青年教师一同到北京报考研究生。考完试,我们商量花几天时间看看北京的主要文物古迹;往后,如果不被录取,也不枉来北京一趟。我们的首选目标自然是故宫。 那时,作为建国10年大庆的献礼工程,人民大会堂和历史博物馆虽已进入最后阶段,但并没有完工,天安门广场上仍是一派繁忙景象。我们进故宫是走天安门,而端门,而午门。曾在五凤楼前驻足,购票,票价1元人民币。 我进了太和门,远望太和殿下的层台丹陛、雕栏玉砌,以及丹墀台前阔大的砖砌广场。站在丹陛之下的广场上,觉得殿宇对人有一种威压感、震慑感。已经进入北京的雨季,广场的砖缝中,这里那里长出了一些青绿的细草。想当年的那些大小臣工,走到这里定会有一种细草样的自我感觉吧。他们要在威严的帝王面前,沐浴皇恩雨露,然后山呼万岁。虽然这些官员,在如我爷爷那样的大清国草民面前,一个个威风八面,但到了这里,却肯定连砖缝里的这些细草都不如。 我知道太和殿是举行重要的朝会大典时皇上接受朝拜的地方,“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形容的大概就是类似的盛况。那次游故宫,我们也是花了一整天,中轴线上的太和、中和、保和诸殿固然看了,就是军机处、东西六宫、御花园,还有钟表馆、珍宝馆等,也都跑了一圈,出来走的是面对景山的神武门。 除了爷爷和姑祖母,我是老何家第三个进了故宫的。故宫归来,不免有点怅然。因为是来报考研究生,便很有些当年进京赶考的举子的感觉:固然青云路窄,但谁也不希望名落孙山。我当然知道,故宫是当年科举制度之下进行殿试的地方,是皇帝钦点状元、榜眼、探花的地方。如今早已没有了名义上的皇帝,研究生是否被录取跟故宫博物院也毫无关系。然而既是考试,应试者在揭榜前的那种没有着落的心情,应该说是古今一样的。我想,即使榜上无名,再无缘进京,我也毕竟和爷爷一样,在故宫逛了一天。 谢天谢地,我拿到了录取通知书。当年

文档评论(0)

ss_account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注于文档制作,提供高质量文档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